不朽的人文主义绘画
作者:徐绿(加拿大)
当画面已不仅仅是画面,当情感和魂魄已在瞬间就被慑住,当思绪可以籍由视觉引领到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里,我知道我在面对一幅幅旷世的伟大杰作。
陈可之先生的诸多画作都可以堪称这样旷世杰作。他在油画和国画上都有精深的造诣。更难得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法可以被他娴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令人称绝的效果。油画中蕴含国画的写意和灵动,让意在笔外,韵味深长;而国画中又多了几分实笔,让层次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经典的婉约之美,但终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好一个“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气势!江山虽然如画,但没有人类精神的存在,没有人类的情感去与之相共鸣,再美的事物也徒自枉然。天若有情天亦老,但若是无情,即使永恒得如一块顽石,意义却又何在?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最精粹的必然也将是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感,而有了真挚的情感,这部作品就被赋予了崇高的灵魂,而将获得鲜活的生命张力。
陈可之先生的许多作品,都能深深地体会到浓厚的人文色彩。《历史》中,阴暗的背景衬托出一根洁白的大理石柱,一人高的刘少奇画像稳稳地倚靠着柱子立在地上,刘少奇充满忧思的眼神望向观者,一个仅留给观者侧影的白衣少女正垫起脚尖蹲在画像面前,虔诚而认真地用一块洁净的白布擦拭着画像上的灰尘。这幅画完成于1979年,那个让很多中国人记忆深刻的岁月。画面以鲜明的对比,向人们预示着阴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整幅画的调子仍然是凄清的冷调,仿佛是在为这位含冤而逝的伟人鸣不平的历史,一切的是非曲直终将真相大白。经历即是财富,之前,年幼天资的陈可之先生也就遭到过一些人的曲解,完成这幅作品时,他仅仅读美院二年级,才18岁。也许,这也仿佛在表明,更是他自己的一种写照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在三联油画《自梳女》中,丰腴的少女面向着广阔的海洋,天际线边的像狮子一样的云朵,象征着她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即将在那里奋斗一生的地方——新加坡。岁月如白马过隙,就在一转身之际,少女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慈祥老太,回到故里,当之无愧家乡祠堂上的“冰玉”二字。这是一群独特的中华女性,多年以前,她们为了家人,宁愿牺牲自己,终生不嫁,远渡重洋打工寄钱回家,她们被称为自梳女或妈姐。整幅画洋溢着爱的光辉,人性的暖意,她们的奉献带给了一家人的幸福,她们自己因家人的幸福而幸福,虽然岁月压弯了腰,但精神仍昂然挺立。而我们也因为知道了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伟大的爱而感动。
《长江魂——三峡纤夫》是一部被称作足以和列宾《伏尔加船夫》媲美的作品。画面别出心裁地以迎面俯瞰的视角来诠释11个正在长江边逆流奋力前行的纤夫。一边是滔滔的激流,一边是嶙峋的岩石。赤膊赤足的男子,大部分是青壮年,但也有一位老者、一位中年和年少者,显然是祖孙三代,他们每个人都弓着腰,古铜色结实的肌肉在余晖下闪着油亮的光芒,其中有几个昂起头来,眼睛盯着画外的人,目光无畏而沉着,面部的表情充满张力。远处一半是夕阳的恢宏壮美,一半却是闪电划亮乌云,构成一个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瑰丽景象,仿佛一股雄浑的力量正在从远处的云际处集结蓄势,汹涌翻腾,随时将要喷薄出画面,向你迎面袭来。而11个普普通通的三峡纤夫,却正在用他们的11个宽厚的肩膀,将他们的力量用一根绳子凝聚在一起,要与这自然的力量抗衡。壮哉,磅礴的山河!伟哉,平凡的劳动者!
这一系列充满荡人心魄的人文主义力量的作品中,尤以《重庆大轰炸1938--1943》谓为壮观。陈可之先生耗时两年多,取材于上百幅的历史照片、老地图和录像,真实而艺术地还原了半个世纪以前的那场灾难。
夕阳刚刚西下,头顶的苍穹依然还是碧蓝。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晴朗美丽的傍晚,这本来是应该是个欣欣向荣的江边都市,人们劳碌一天后本来应该享受一个安静祥和的夜晚。可这一切都被空中那数十架俯冲盘旋的仿佛秃鹫般的罪恶轰炸机给毁之殆尽。偌大一个城市,放眼望去,此时此刻完全被笼罩在滚滚黑烟之中,处处火光冲天,残垣半壁。透过这些骇人的场面,仿佛都能听得到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呼啸而过的飞机马达声和尖锐的警笛声。这就是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在
画面的容量之宏大,让人惊叹。在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的参与下,陈可之先生投资并率领其他画家,以高超的技法精细地描绘出上万的人物,数千座老建筑,当年的幸存见证人甚至都能从画面上找到自己曾经熟知的地方,重庆大轰炸受害者民间索赔原告团一直把这件作品作为该组织对日索赔的形象标志,并且撰文认为,这件作品是重现这段历史不可多的最真实的作品。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顿成人间地狱,可画面上却找不到一个痛苦哀号的人。人们可以看到的是,面对这样的惊心动魄的生死关头——人群在有秩序地疏散中,大家在自救也在互助,军官在高处观察和指挥,青壮年在清理废墟抢救伤员和物资,消防人员在用高压水龙灭火。城里的百姓往城外涌,医护人员往城里冲,僧侣在用担架抬出伤者,少女在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女学生拿着宣传抗日的红旗鼓舞人们的斗志。画面上还出现了周恩來、鄧穎超、宋慶齡、郭沫若、沈均儒、張瀾、章伯均、史良、左舜生、邵力子、張治中和美國軍事顧問等著名历史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正如一面白墙上醒目的标语一样“愈炸愈强”。这体现的是重庆市民面对野蛮的罪恶顽强不屈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在漫漫历史长河得以傲然挺立数千年的脊梁。
这样的一幅巨作,其本身的价值早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层面,它完全不同于其它战争作品,并不是画交战两军的对峙,它的创意着力描绘无辜百姓所受的创伤,对平民生命的关怀是画家倾心打造的主题。在于它所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是文明对野蛮的唾骂,它要让后人随时警醒,不至于让屈辱的悲剧再度上演,也是对人性的尊重,也让人们更加珍爱和平的可贵,是不可多的的人文主义代表作品。2004年8月,这幅作品获得了日本广岛县日中友好协会授予的“和平贡献奖”,2009年,表现这段抗战历史的34集电视剧《记忆之城》又以这幅作品的全貌作为了全剧的大结尾。
“尔朝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虽然这幅作品曾经受到国内某些挑衅和不公正的待遇,但清者自清,陈可之先生已三次赢得了法律的全面胜利。正如所有的过往一样,历史的洪流终将荡涤浮华,伟大的艺术杰作终将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不朽而长传于世。
编辑:吾欣整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