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日常非常--四川美院油画系第21届学生作品年展
2017-01-15 来源:中国美术家展览网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日常非常--四川美院油画系第21届学生作品年展

展览城市:四川

展览时间:2014/04/26~2014/06/30

展览地点:锦江区三圣花乡荷塘月色A区 蓝顶美术馆-(成都蓝顶美术馆)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参展人员:王丹 徐振邦 李吉亮 于林晓 张一凡 陈竹昕等

参展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日常非常

一百零一年前的1913年,法国艺术家杜尚把一个自行车轮子倒立在一个木制的圆凳上,于是,美术史上第一个装置作品诞生了。对于艺术史来说,他把日常的现成品变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起点、一个划时代的创举:艺术开始从架上出走。而今日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艺术家用不同的形式把“日常事物”转化为“非常状态”,不断的遵循“日常”向“非常”的转换规律。

在同样的今天,作为艺术教育机构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它必须要不断地去找寻不可能中的可能,并把它们传授给一群在寻找方向的年轻人。为了检验教学成果,油画系举办的年展已经历经二十年。我们把2013年的第20届作为一个契机与节点,对过去的教学系谱作了一次可以称得上充分的梳理与总结。而今年的第21届,我们希望成为一个转捩点和再次开端。

二十年以来,让油画系全体教师作为年展评委已经成了一种自定义模式。这个模式的意义在于:教师们来自教学的最前沿,他们对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了如指掌,会根据学生的各种状况去平衡参选和获奖作品的上下纵横关系。但今日世界的变化果真如人们常说的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学生接受教育与走进艺术现场的时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一个学生决心成为一位职业化的艺术家,那么,他必须在学业结束之前基本上就能找到自己的系统性的创作思路。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在艺术现场的博弈中免于出局,才有可能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存活下来。

基于以上理由,二十年来油画系全体教师参与的评选方式尽管已经充分应验了它的正面效应,而如此漫长的内部循环式的判断是否已经为这个系统生成了某种致命的缺陷?是否已经把评选这个非常值得期待的事件,变成了已经没有激情的日常性活动?

2014年的油画系年展打破日常的评选结构,确立一个完全独立的终评小组。油画系只派出四位教师参与,同时邀请了三位校外的青年艺术批评家。三位批评家中,盛葳和杜曦云来自北京,鲁明军来自成都。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专业学院的系统理论训练,随后又作为职业策展人和批评家做了大量的独立策划和文本书写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当代艺术发生的核心地带保持着在场状态,并熟知学术标准、市场规律、文化现实等多重关系;而且,当下发生的众多文化现象都在他们的职业视野之中;他们在当代艺术圈内又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他们的学术判断力无可置疑。

油画系派出的四位老师是王朝刚、郭晋、李一凡和张奇开。这个组合的优势是,具有阶梯式的年龄结构,而且有大幅度的年代跨度;他们都有在国际国内艺术现场长时间的活动历程,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观看经验和复杂视觉符号的解读能力;最不可忽视的是,他们身处艺术学科前沿,有多年孜孜不倦的教学历程,能审时度势地保持着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道路的畅通。

这次终评一定会出乎油画系的许多教师和同学们的预料,它完全不把学生的训练过程、变化成长,不断进步这些条件作为考量因素,它遵守的唯一准则就是学术。因为我们把这次展示理解为一次独立的学术活动,它需要面对的是所有的职业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艺术机构、媒体、市场机制以及走进展厅和网络上的受众。

我们有幸相遇了互联网时代,如今,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非常事件,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知晓。而艺术与之相异的是,我们在评判它的时候,除了价值观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情感与理性的双重表述方式。

自上个世纪初以来,艺术总是那么变幻莫测地改头换面,总是企图用非常的姿态来揭示日常事物中的观念价值。而我们——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也总是让实验演变为实践,总是企图洗面革新。相对于过去,我们用“非常”的态度遴选了这次年展,它的展示方式可能仍然会落入一种不可逃避的“日常”窠臼,但对我们来说,它却有着非常不日常的意义。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四川美院 年展 油画系 日常非常 学生作品 王丹 徐振邦 李吉亮 于林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