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国画尺幅大:内涵未必深
2017-01-15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文、图/记者江粤军

常规而言,六尺以上(含六尺)的中国画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大画”。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大画”越发有流行趋势。同时,也不时有批评国画创作“假、大、空”的声音出现。那么,“大画”究竟为何深受艺术家和社会的热捧?“假、大、空”的现象是否真的存在?且看业界专家们的评弹。

评论家、画家 梁江——

当今“大画”有悖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大画”和“小品”,其实并非一个对称的范畴。“大画”一般指的是尺幅的大,而“小品”一般指的是画作的情调,主要是从其内涵、情趣来定位的,属于文人画的一种类别。传统中国画中,也没有“大画”这一提法,像《清明上河图》,我们不会称之为“大画”,而是叫“长卷”,清代出现的很多宏大历史作品,譬如《康熙南巡图》,我们也称之为“长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展示功能的演变,作品被放到专门的美术馆、展览馆展出,绘画成了主题性创作,就像京剧本来是一种广场艺术,被放到镜框式舞台演出,成为了高雅艺术。

多年来,主题性创作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特殊功能,也推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大画”创作发展到今天,呈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本来,中国传统绘画属于文人雅集、雅赏,有沙龙性质,变成了宣传性的主题创作后,跟陶冶性情的本义已经有很大区别了。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抢眼球,更是把作品画得越来越大,甚至比壁画还大,跟古人比简直南辕北辙。我经常参与策划大型的美术展览,有时候一些作品连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都没法竖起来,要斜着放,还顶着天花板。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全国巡展,我也主持过多次,每次都相当费劲,有的一件作品就得动用一个集装箱,或者要进行拆分,到了场地后再重新组装。这种趋势,似乎连中国美协都难以压制得住。每次全国大展,组委会都会下死规定,要求作品的尺寸不能超过多少,否则就失去参评资格,但每次还是有突破规格的作品出现。

事实上,作品尺寸大,不见得内涵就丰富。今天的很多“大画”,已经完全超出了中国画的承受度,有悖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美术馆这些年,经验告诉我,画家办展览,如果为了圆厅专门创作一张“大画”,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无法代表他的艺术水准。反之,很多时候是那些八尺、六尺甚至更小的作品,能充分展现画家的造诣、水平和追求。但大家为什么还要孜孜不倦地弄几张“大画”呢?无非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目光,就像现在的展览开幕式,如果没有很多人参与剪彩,就似乎无法显示一位艺术家的影响力一样。

所以,我们要告诉公众,作品的艺术价值并非跟画幅大小成正比,中国画只有回归到合适的尺寸,才真正适合于欣赏。在展厅或者会议厅陈列的作品,确实需要一些庙堂气,作品可以大一些,但再大也要适可而止,不能为了大而大,变成大而空洞、大而无当。

国画家 庄小尖——

小尺幅画作更能体现艺术家的境界

虽然好画没有大小之别,但总体而言,小尺幅画作更能体现艺术家的风格、能力和境界。

在我看来,一位画家不用移动身体,手臂伸出后所能达到的半径距离,最能发挥画家的能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以身体为轴心,眼睛能一览无余,整个画面都在视野的有效控制范围内,作品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随时可以把控、调整。

而“大画”无法整体映入眼帘,创作过程不时要退一步来看;时间上也无法连续,会有各种因素影响、干扰到画家的思想、情绪,想画得很连贯比较难。古代的画作都没那么大,如宋画,很多只有三四十平方厘米,但这些作品画面虽小,意境很大。即使古人的一些挂轴相对大一些,恐怕他们也想象不到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后来人,会把国画的尺幅放到这么极致。

我想,国画的体量之所以越来越大,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画画的人特别多,画家要参加每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需经过多轮淘汰赛,评委在短时间内要阅画上千张,由工作人员将画抬出来给他们看,小画重在细节,他们肯定看不到,因此画家只能拼命画大作品,不然还会显得“不够努力”。此外,现在的展览条件也比较好,有专门的美术馆可以展出,经常还得分门别类,如此多的作品,观众通常只会走马观花看一圈,注重的是视觉效果,如果作品小,完全会被忽略掉;

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这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个“怪现状”——卖画都以平方尺来论价,很多藏家又不太懂画,以为尺寸大气魄也大,这使得很多画家拼命加大作品的体量。今天,在市场上流通的国画作品,其总面积估计要超过以前多少个朝代画作的面积总和。古今中外,恐怕也从来没有哪朝哪代的艺术家像我们今天的画家一样,过着如此滋润、体面的生活。

前人作画,多数是为了陶冶性情、抒情写意,为了卖画而作画的,向来不多。而今天很多画家为名为利,揣摩市场、揣摩买家的心意,乐此不疲,如此动机不纯,很难出真正的好作品。可以说,这是画家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国画创作的疯狂时代。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 许钦松——

当代国画大家的代表作多为“大画”

国画大作出现,有其时代的必然性。社会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大,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陈列场所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变了,眼界也跟过去大不相同了,意识、胸襟都要博大、开放得多,这些都使得艺术作品在尺幅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国画与时俱进自然不可例外。

当代“大画”中佳构甚多,不少国画大家的代表性作品都是大作品,像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长城内外尽朝晖》,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再如黎雄才、傅抱石等人的“大画”,也都非常精彩。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创作“大画”非常不容易。驾驭“大画”,有如打一场大战役,会碰到很多技术难题。首先,“大画”需要有主题构思,框架要有力度;其次,表达上要很强悍,画面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解决好了作品才能撑得起来;第三,画面要呈现个人风貌和独特意境,把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结合起来;另外,“大画”的创作常常要历时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如何做到气韵贯通、画面饱满、情感表达统一、笔墨不受情绪变化影响,是很难的。因此,“大画”往往考量一位画家的整体素质和掌控能力,挑战性很高,绝不是“小品”的简单放大。

当然,“小品”也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小品”可以让画家更放松、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因此,画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可以更讲究笔墨情趣,兴之所至,笔墨俱到,丝丝入扣,纤毫毕现。像岭南画派四老——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上世纪80年代合作的那批作品,每个人都是寥寥数笔,却又很协调,很有品味的空间。本质上,好画没有大小之分,“小品”是柔情的,“大画”是深刻的,就像小夜曲和交响乐之别,各有各的精彩。

至于被人诟病的“假、大、空”现象,今天也确实存在——有些作品只有大的框架而没有具体内容,在细微的表达上不够深入,因此经不起推敲和咀嚼。其实,“大画”在细节上应该有“小品”的某些特点,每一个局部才会耐看。就如长城,尽管那么长、那么壮观,但也是由一砖一石砌成的。

国画家 石齐——

“大画”“小品”只是风格之别

作品要画得很大还是较小,归根到底要看画家本人的个性和画风。有些画家的胸襟、性情、学识都适合于画大作品,一旦画面小了,就容易显得小气。

举例说吧,像黄胄,就适合画“大画”,因为他的笔墨很奔放,画大作品会很有气魄、很洒脱。而像李可染的作品,通常是一张四整尺裁三裁,为什么他喜欢画“小品”?因为他的风格比较凝重,画面一层一层地晕染,如果画得太大,很难做得这么讲究。虽然在精细度上,黄胄的作品不及李可染,但两人的作品并无孰高孰低之分,只是风格有别。

就我自己而言,作品的尺寸也要适当大一些,但我用在一张作品上的时间,常常是现在一些画家的三到五倍,因为我的画都是三象合一,画面要协调,有很多难点,需要反复画,快了是出不来的。而王明明的作品,尺寸相对要小一点,因为他画得很文气。可以说,一张作品只要画地道了,大小不是衡量的标准。就像做人一样,只要做得到位,谁会在意他的高矮胖瘦?

另外,很多时候也未必是画家要画大作品,而是一些地方就要“大画”。因为公共场所越建越大、越来越好,作品要与之相称,规格上肯定要大,这也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需求吧。

当然,现在确实有很多“大画”比较粗糙。“大画”其实对笔墨、章法的要求非常高,要做到画面层次感强,内容丰富,只图快是不行的。像李可染、陆俨少、傅抱石、潘天寿等画家,他们的创作态度都很严谨,推敲又推敲,点染又点染,所以作品无论大小,都能臻于妙境。假如李可染画一张大作品,我估计没有半年时间他是断不会停笔的,而现在的很多画家,可能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而且,以前的画家,不是在画画就是在看书,炒作非常少,应酬也不多;今天的画家,书看得少,用在画作上的时间又不够,心思多在跑关系和炒作上,只关注自己的画一平尺多少钱,比较功利、现,佳作也就出不来了。因此,从根本上讲,不是今天的画家水平不行,也不是“大画”难出彩,而是很多画家的创作态度远不及前辈,才会有“假、大、空”现象存在。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国美协 国画 梁江 石齐 许钦松 庄小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