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耄耋夫妻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一生珍藏
2017-01-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20世纪30年代购于北京西单的挂钟

【吾艺网513日讯】58日上午,首都博物馆贵宾厅内,来自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首都博物馆的领导在等待一对年逾八旬老夫妻的到来——苏东海、王迪夫妇。这天,他们正式将数十年来收藏的108()物品无偿捐赠给首博。1923年拍摄的新郎新娘穿着西式礼服的结婚照、一张残缺的从沦陷区到国统区过封锁线时的路条、1946年中国汽车驾照、一台上世纪70年代的凯歌牌黑白电视机……这些物品年代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至本世纪初,记录着两人携手走过的生活,也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小物件记录生活点滴

1959年转至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后,苏东海筹办了《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等刊物,并长期担任主编。他曾获得过中国博物馆协会授予的“中国博物馆终身成就奖”、国家博物馆授予的“学术成就与突出贡献奖”,出版了三卷论文集《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被业界誉为“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

而说起启蒙,还要追溯到小学六年级时读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书里说意大利的孩子从小就收藏,他们会在后花园里埋上装着心仪小物件的罐子,这本书使我养成搜集东西的习惯。”

1951年,王迪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哥哥王其华已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当时美方正动员他加入美国国籍,听说妹妹入朝参战,他立即拒绝加入美国国籍,并在他的黑色派克笔上刻了“1951.6.5”和他的名字。1972年,王其华第一次回国探亲,将笔送给王迪留念。“这支笔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是哥哥终生保留中国国籍的纪念,怎么舍得扔呢?”王迪说。

博物馆是“宝贝”的好归宿

证书、奖章、衣服等都分门别类,每年2月,王迪都会把“宝贝”拿出来晒晒,放点樟脑丸。“只要能送给博物馆的东西就没给孩子留,他们可以看文字和照片,也可以来博物馆看。”王迪以行动支持着老伴儿。

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首博的老馆长崔学谙是这次捐赠活动的“红娘”。因为崔学谙常去苏东海家,苏东海便向他提起了捐赠藏品的想法。在崔学谙的牵线下,20142月,双方达成捐赠意向。为了尽快完成藏品的整理工作,首博每周都派工作人员到苏东海家对藏品进行记录、归类,王迪则亲自完成了每件藏品的定名工作。

“首博对个人捐赠有具体规定,对捐赠者及其后代都要关心,提供其到博物馆参观的方便,捐赠者及其家属可以进入库房查看捐赠物品。”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表示,“这批捐赠增加了首博的近现代文物馆藏,有着示范意义,希望带动更多人捐赠文物,支持博物馆事业。”

百姓藏品展示社会百态

“作为城市类博物馆,首博就要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接下来可能会陆续策划包括二老和其他捐赠物品在内的展览。”首博副馆长黄雪寅透露。

近几年,首博加大了对现代文物的征集力度,专门成立了近现代文物征集部,3年多来已经征集到1000余件不同历史时期的藏品,北京的很多企业和团体也参与到捐赠行动中。北京的出租汽车公司捐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面的及夏利出租车等大物件,而已关闭的北京火柴厂则把档案材料捐给首博作为历史资料;2011年,唯一为慈禧画过像的荷兰画家胡博·华士的后人将其为袁世凯、庆亲王奕劻、李鸿章等晚清人士所作的画像捐赠给博物馆。“凡是历史的客观证据都有收藏价值,个人捐赠往往体现了时代的社会面貌。”郭小凌说。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捐赠 首都博物馆 耄耋夫妻 一生珍藏 苏东海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