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1989)
杜甫诗意图
镜框 设色纸本
题识∶杜甫诗云:水墨淋漓障犹湿。吾偶以水墨写此江山小景,觉水墨胜处色无功矣!可染并记。
钤印∶可染、师牛堂、李、肖形印
展览∶(一)“可贵者胆—笔相墨韵李可染画院邀请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12日。
(二)“可贵者胆—李可染画院首届院展”,中国美术展,2013年8月7日-19日。
著录∶《可贵者胆—笔相墨韵李可染画院邀请展》作品集,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2年11月。
出版∶《可贵者胆—李可染画院首届院展》P244,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年7月。
68×46 cm. 26.77×18.11 in。
约2.82平尺
估价: 5,000,000-8,000,000
李可染先生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山水写生之后,所带动的社会风气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一段篇章。面临着时代的需求,他的山水画进入到像《万山红遍》那样的图式之中,雄伟的多娇的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成为他六十年代以后的主流形态,其代表作《井冈山》、《韶山》都是这一时期一直延伸到七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山水画发展史上的经典作品。基于此,当时的评价都认为他完成了传统山水画改造的使命,其新的山水图式也确实影响了山水画在时代发展中的流向。然而,可染先生的内心并没有获得圆满的自足。他所期许的是面对深厚的传统,希望“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可是,他面对已经建立起来的新的“李家山水”图式和语言,同样还有个“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要突破《万山红遍》、《井冈山》、《韶山》这样的代表性作品的时代局限性,使之接近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内核、又能表现现代性。这是可染先生自七十年代后期面对新时代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发展当代山水画的领军人物,可染先生的时代使命则表现在许多不为人知晓的苦心经营之中。
可染先生的《杜甫诗意图》是其苦心经营“李家山水”一个特别的碎片,它既表现了可染先生的基本风格,又有着即兴和灵动的趣味,因而显得尤为可贵。与高耸的井冈山和开阔的漓江山水相比,《杜甫诗意图》的景致确实表现出了“小”的特点。可染先生题:“杜甫诗云‘水墨淋漓障犹湿’,吾偶以水墨写此江山小景,觉水墨胜处色无功矣。可染并记。”此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偶以水墨写此江山小景”,说明可染先生以往的山水画基本上都是有具体山川地点的指向,都与写生获得的素材有关联,而这种无名的“江山小景”则不能反映他由写生出发的山水画主流倾向,但还是能够透露出他的山水画特点,其中的一些景观元素,包括笔墨,依然能够表现出他的特质。因此,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偶然或偶尔的水墨趣味,就与他常态的那种反复积染的方法有别,是一种即兴的、率性的、简约的水墨方式。而线在山的造型上的退隐则突出了水墨的自然形态,它比之常态的笔墨是更多的运用水使其呈现出淋漓的感觉,而不是常规表现的那种深厚的笔墨方式。这是可染先生在八零年代面对新的艺术问题所作出的探索——他想突破因为时代的氛围所造成的内心和笔墨的紧张,进入到淋漓“水墨胜处”。
《杜甫诗意图》表现出来的可染先生所欣赏的“水墨胜处”,正是在可染先生艺术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所企求获得的一种新的状态,也可以视为其即将进入到衰年变法阶段的一种尝试。在这一状态中,他所要表现的不仅是“墨分五色”,而且是水墨胜于色、“水墨胜处色无功”的中国水墨境界。而他所欣赏的杜甫感叹的“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就是在水墨的范围内拓展中国现代水墨画表现领域的具体实践,故也表现在他所画的不同构图的《杜甫诗意图》之中,如所知的1981年与1988年所作的相似题跋的作品,画面中所呈现的皆有可染先生山水的基本元素,水墨淋漓与迷蒙的感觉为可染先生的画增添了无尽的水墨趣味。而此幅虽无年款,但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作品,而与所知的另外两幅相比较,画面更加开阔,其左侧的江流加上其中的帆船,在虚实之间更加把水墨的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在是可染先生作品中少见的一幅趣味横生的佳作。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李可染(1907-1989)
书法“万紫千红总是春”
镜心 水墨纸本 1980年作
题识∶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九八零年,李可染题。
钤印∶可染、师牛堂
68×136cm. 约8.32平尺
估价: 800,000-1,200,000
李可染(1907-1989)
柳塘渡牛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可染。
钤印∶可染
71×49 cm. 约3.13平尺
估价: 800,000-1,000,000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