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 一些大家虽然早已仙逝,但印章还在,弟子代笔一下,遗孀或儿孙给盖个章,拿出去估计照样能卖出大价钱。
人上了岁数,就难免会眼花手颤。这种算不上毛病的毛病,于普通人而言,只是在生活上略有不便,倒也无甚大碍;但于书画家而言,这事儿就比较大,你想啊,六七十岁的时候,正是技法、眼光、阅历最醇厚的阶段,如果很不凑巧地眼花手颤起来,创作起来肯定受影响,大写意还好,画工笔就不免难如登天。
摊上这种“倒霉事”,一般的书画家也就认了,毕竟“乐天知命”也是一种不错的境界,画不了工笔,画画写意也不错。但有些惯于追求完美的大家就与一般人不一样,早就未雨绸缪,做足了准备,人到中年,精力最旺盛、功力最深厚的时候,提前画好成百上千的工笔半成稿,先存着,等岁数大了,手哆哆嗦嗦地画不了工笔的时候,早些年的这些画稿就开始派上用场,随便拣出一张半张,就着工笔的立意,随手抹两笔写意山水,然后题名落款、钤印盖章,一幅完美作品便大功告成。
这实在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聪明法子,不过,后知后觉者们也大可不必后悔,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自己画不了工笔了,完全可以让男弟子、女弟子们代劳一下,然后自己再略加挥洒、点缀一二,也是一幅不错的作品;发展、进化到后来,不但工笔可以代劳,写意亦能够让弟子捉刀,只要保证鲜红的印章结结实实、明明白白地钤在那里,这幅画拿到哪儿去,都是错不了的真东西,既不怕有人说三道四,更不怕卖不出好价钱。
如此操作,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吧。在这个小圈子里,画的、写的,收藏的、投资的,评估的、拍卖的,看热闹、起哄的,皆有所获,还不欢喜,那就是过于贪心了。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的爆炸式增长,想挤进这个圈子的人就难免熙熙攘攘起来,不熟知内中乾坤或一开始就是跑来搅局的人,也难免因此就搞出一些是非来,给这个圈子平添一些烦恼。
比如,前几年就很有一些“菜鸟”,大动干戈地质疑过慈禧工笔画的真假。老佛爷挥汗如雨、伏案画工笔的镜头,虽然怎么想怎么觉得很有喜感,但老佛爷的印章、签名可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即便是画师、宫女代笔,著作权人也应属老佛爷无疑。而著作权人确定了,一幅作品的价码也就清清楚楚了,这是圈儿内公认的行事规矩,有些人偏要跳出来搅和,其用意就颇为可疑。因为“老佛爷”都能质疑,此例一开,还有什么、还有谁不能质疑的呢?一些现当代的大家,人虽然早已仙逝,但印章还在、大大小小的弟子们还在啊,弟子代笔一下,或遗孀或儿孙给盖个章,拿出去估计照样能卖出大价钱。搅局者其心可诛即在于此!
这个圈子水很深,那是公认的;死水微澜,参与者都藏在水面儿下搞交易,高深莫测的样子,外人看起来往往一头雾水,朦朦胧胧的,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水墨画儿啊。突然横空飞过来一根棍子,直插入水,偏还使劲儿搅和,三下两下,搞得魅力全无、意境全无,许多人难免就要因此意兴阑珊起来。买卖要靠人气儿,没人气儿了,大家还怎么赚钱呢?一大帮子人都靠着这个或养家糊口、或发家致富、或扬名天下,你上来就砸人家的饭碗,人家能不急吗?
站在这个角度想一想,着急、发脾气的人还真是情有可原。尤其现在正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阶段,方方面面的神经都绷得紧绷绷的,随便撩拨一下,就有可能迸出火星儿来。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似乎就更有必要认真对待搅局者的质疑,不把这样的“歪风邪气”迎头打回去,这个自成格局许多年的小圈子,或许就难免变了天。因此,《功甫帖》必须是真的。(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