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已故美国华裔学者蒋彝说过:“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级形式。”本人理解:学会了中国书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中国其他艺术之门的钥匙。不过,本人还发现,有些东西表面看起来挺容易,做好了实际挺难。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三大基本技能:识字、写字、作文。可能人人都会,但是,谁敢说所有的汉字都认识并会写会用?谁又敢说字写得好?谁能说其文章写得高妙?这些都是需要狠下功夫的事儿,做好了都不容易,而这正是我们要在不断实践中要加以不断解决的问题。
本版这些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在书法研习与创作中取得过成绩的书法工作者,他们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写下这些文章,具有针对性的论理、也有可供操作性的亲身体验。还有孙振清、鲍国等人的文章,因版面所限,只好留待以后再发表了,这是本主持人需向读者申明的。
品味书法
耿晓弘
朱家济先生,出身书香之家,是沈尹默任教北大时的学生。上世纪60年代应潘天寿先生之邀受聘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主讲书法和古典文学。有一次学生们请他讲解一下某件书法名作的好处,他思考半天,只回答“好就好在没法说”。
朱先生讲了实话。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包含了很多东西,要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实在太难。好的书法作品需要用心去品味。
中国文化往往注重模糊的感觉,把宇宙概括为一个“道”字,从本质上总结宇宙自然生成、发展的规律。中国的艺术,几乎是围绕着这一虚无的观念展开、发展。书法即被认为是最能直接反映“道”的精神的一门艺术。
书法艺术古老而独特,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书法是非常注重承传古典传统的艺术。传统是什么?它可以被认为是优秀的历史中的文化遗存,也可以被理解为凝结在历史遗存中的文化精神。因此,它的感觉既模糊又具体。它具有简约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它以简驭繁,简约中蕴含无限的丰富性。书法何以“载道”?古人说:“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摩相荡,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道”。书法语素中的刚柔、动静、巧拙、方圆、虚实、聚散、正奇、大小、浓枯、燥润等等,便是“道”的化生。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变化。
王羲之集古之大成,自立新派,被称为“书圣”。尤其他在楷、行、草书的创作上将用笔发展到一个高峰。但王羲之不能涵盖传统的全部,他是传统精神这一内核所辐射出来的一个亮点。甲骨文古拙简约,篆书凝重圆润,隶书古朴率真,魏碑遒劲浑厚,楷书端庄严谨,行书流畅温和,草书自由豪放,或奇峭,或苍穆,或朴厚,或拙野,各有高度。书法以不同的风格和审美取向,给了我们极为丰富的深度欣赏空间。
书法的简约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只有墨色、线条和章法三元素,其表现力的丰富性却又是其他艺术所无法企及的。在色彩上,可以浓淡枯润,以黑间白,以白当黑,墨分五彩,变化无尽。它在线条上,可以动静结合、张弛相配,姿态万千,神韵无尽。它在章法上,如音乐节奏之丰富,可以疾风暴雨,可以牧笛悠悠。一幅作品之中,线条的变化、墨色的变化、章法的变化,加在一起,会组合出多少种变化来?
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元书尚态,不一而足。书法的风格特色是一个时代深层次的特征表象之一,所以,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是传统精神和民族的特征。
透过这些传统书法所表现的笔墨技巧,笔墨意味,慢慢接近它、理解它,体验其由法入理,由理入道的奥秘,其间所蕴含的中国人对自然之所以生、之所以成、之所以变的“道”的规律,便是优秀传统书法所表现出的传统精神。
书法是澡雪人的精神品质的艺术。“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它的永恒、自然、玄妙和神秘使我们为之钟情,那黑白相间、张弛有度、逶迤而出的就是人生的轨迹。打开心灵之窗,走进那一幅幅风格各异的书法,一起来品味艺术与人生的奇妙和与众不同。
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
邱振中
传统的不可回避
一个人不能摆脱传统,就像不能摆脱地球一样。传统是即成事实,不会因为你的作为而改变,而正视和忽略、因袭和反抗、沉潜和背离,这些不过是人们对待传统的态度而已,与传统无涉。
人们对传统认识的简陋
传统不是能够简单地加以评价的,因为它包括了太丰富的内涵,而且只能通过有限的途径——如文献、作品及数量极少的实物等等——传达给我们,谁也不敢贸然说自己完全把握了传统。对传统的认识成为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书法史上长时期以来,除了极少数个别人物,即使声名显赫者,也只掌握了很少一些技巧,对他们的赞叹夹杂着太多的想象。尽管他们的作品有个性、有情味,但撇开回忆,撇开由它们所引发的历史感,作为自主的艺术(形式的、表现的),显得多少有些单调,缺少形式构成上的复杂性。
深刻认识传统的意义
由并不熟悉传统的人来批判传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由不熟悉传统的人来“弘扬传统”也许更可笑。前者偏执,后者荒谬。
深刻地剖析传统就是革命
观看一场NBA球赛和观看一场普通的篮球赛,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它们都称为“篮球”,但我总觉得NBA是另一种运动。
被我们称作“书法”的东西是这样。
被我们称作“传统”的东西也是这样。
现代创作的目标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视觉经验极为丰富,各种艺术创作与设计都成为感官无法拒绝的对象,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潜意识中对图形的接受和评价方式。一位书法艺术家无法回避自己与观众心理深处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以往的全部视觉经验。
我关心一件书法作品给书法艺术带来了什么,但更关心一件书法作品给人类视觉领域带来了什么。
现代书法艺术家的必要性
必须有一批把线条当做表现精神生活为主要手段的追求者、探索者。不这样,便不可能在我们时代把对线条的敏感和把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现代创作的误区
现代风格作品与传统风格作品的创作方法不同。典型的传统书法是在长期的、无意识的书写中逐渐调整出一种个人书写模式;现代创作则针对每一件作品而进行构思和练习,这里对想象力的要求是无限的。然而,现代书法的作者们往往误解了这一类创作,认为只要与传统风格作品有所不同就是创造。
鉴别一件现代风格作品,必须将它同时放在书法史和现代意识中去接受检验。把那些模仿现代艺术的不入流的作品放在“书法”展览中去冒充“革命”,不过是一场闹剧。
临帖:书法学习的必由之路
王 钢
怎样学习、学好书法?这是每个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学习者在书法学习过程中,遇到和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必须下功夫好好临帖、临古代名帖,舍此别无他径。
为什么要临帖?临古代名帖?这是因为古代名帖经过长期检验,已经证明它包含了中国书法的基本要素:包括技术层面的和审美层面上的东西在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帖首先要选帖。一般来说,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且在书法艺术史上获得定评的作品来入手学习。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隶、楷学起,打下一定基础之后,再去练习篆书、行草等等复杂的东西。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枯燥,但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必须要有毅力去坚持。
选好帖要读帖,读帖非常关键。试想,你连这本字帖的字好在哪里、风格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它的用笔与结构是如何构成的都不清楚,又怎能临好它的字呢?这些,只有心里有数了,笔下才能体现出来。有的人上来就写,也不先好好琢磨琢磨,结果反倒学得很慢,进步不大。
临帖的第一步要学得像。要改掉自己日常的用笔和书写习惯。举我临写的王羲之字帖《孔侍中》帖为例:(见右图)《孔侍中》帖为王羲之的手札,唐钩摹本,现藏日本,是王羲之写给孔坦的信。首先,此帖给人的感觉,体态丰腴雍容,多力丰筋,中和之美尽显。应该知道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书法特征,他博采众长,诸体皆精,独创研美流便的新体,后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还应该知道,剞侧是王字最典型的特点。他的字,势如斜而反直。章法趋稳,但稳中有动,动静自如,清新俊逸。一般来说,王羲之的尺赎作品,没有大块的黑点划,也没有大块虚起的空白处,总是虚实相间,疏密匀停。用笔爽利劲健,提按分明,多用铺毫,但绝无拖沓之笔。我在临写时,笔笔小心、处处留意,书写笔势和心态,尽量达到和古人谐和,争取学到王字的笔法要领。
有时候,临写一本较长的字帖,不一定非得从头临起,比如孙过庭的《书谱》、宋克的章草《急就章》等。古人书写时,一开始,心态也好,笔力也好,还没能进入状态,所以,一开始阶段可以不必临写。快结束时,心情急迫,笔力不受拘束过于自由,所以,末尾阶段也可不必临写。要根据情况,挑最好的一段、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一段开始临写,这才是正确的选择。这都需要较强的读帖能力,才能做好。
关于临帖,有许多话题要说,也说不完。我个人认为,主要的大概就是以上这些吧。供大家参考。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