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克鲁埃 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约1530年 木板油画 卢浮宫博物馆藏
巴勃罗·毕加索 读信 1921年 布面油画 毕加索博物馆藏
皮埃尔·苏拉热 油画 1956年 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藏
“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从影响法国艺术开端的《弗朗索瓦一世像》开始的,这幅作品是法国著名的肖像画大师让·克鲁埃的一件代表作。弗朗索瓦一世执意引进了意大利
文艺复兴的成果,他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艺术家引进到巴黎,带动了法国艺术的开端,法国艺术由此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新层面。画中的弗朗索瓦仪态庄重,有骑士风度;身穿华丽的绸缎大袍,雍容华贵。画家在神情的刻画与不同材质的描绘方面都显现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主题形象的平面化处理也能够联系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
乔治·德·拉·图 尔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画家,以擅长描绘影与光而著名,他的《木匠圣约瑟》这幅作品,通过年幼的耶稣和他的义父,以及没有出现的圣母玛丽亚等构成的一
个特别的宗教故事,为我们阐释了文艺复兴的成果。因为文艺复兴让宗教回归到了社会现实中,很多宗教题材都已经脱离了宗教绘画的影子,所以,这幅画更像是在 描绘普通的市民生活。作品中影与光所表达的现实感,尤其小孩的手作防风的姿势捂住蜡烛,透过光能感受到血液的流动,指甲所透露出来的泥土等感觉刻画得精细
入微,光与影的关系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此次展览中,以这幅作品为代表的拉·图尔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能够到中国来展出,是非常不易的。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的《门闩》,表达了法国艺术中的一个特别题材——爱与欲望,从中我们看到在古典主义风格影响下的法国绘画中的一些基本程式。画面
中男士背对着观众,一只手去拨动门拴,在他相对应的斜线桌面上有一只苹果,代表着原罪。不管是红色的帷幔,还是凌乱的床,爱与欲望这个主题在这幅画中让观 众产生了充分的想象。以上3幅作品由卢浮宫提供。
《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是此次展览中由凡尔赛宫博物馆提供的唯一一件藏品。从弗朗索瓦一世到路易十四,法国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这
两幅画也表现了这次展览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艺术与权力。作为凡尔赛宫的建造者,路易十四对于推动法国艺术发展的贡献可以说和弗朗索瓦一世等量齐观,如果 没有路易十四的推动,法国艺术在弗朗索瓦开创的路途中不可能会有更深入的发展。这幅画是路易十四送给其孙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的一幅自己的肖像画,此画面世
之后得到了路易十四的高度赞扬,因此他让作者里戈又画了另外一幅,这次展出的是第二幅。里戈由于受到路易十四的追捧成为当时法国最重要的肖像画家,而正因 为路易十四这幅全身像的成功,使得这一时期开始的法国肖像画成为社会的时髦。很多达官贵人、巨商富贾都去绘制自己的肖像画,或者为他人制作肖像画。所以肖
像画在路易十四时期及此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是一幅令人惊叹的举世名画,艺术史家曲培醇先生撰写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封面就是选用了这张画。
从古典主义进入到印象主义,法国艺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印象派绘画从不为人知到成为普世皆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反映出法国艺术中流淌 不变的创新精神。为什么会选取雷诺阿的这幅作品来国博展出?很多观众感到非常疑惑。展览中没有看到莫奈的《睡莲》、《日出》以及其他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而
唯独有雷诺阿的这幅《煎饼磨坊的舞会》和《秋千》,显然这是此次展览的策展重点所在。因为他表现了巴黎蒙马特高地上的世间风情,印象派画家们经常徜徉于 此。这里面有普通下层人民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巴黎中下阶层中经常性举办的舞会等等。印象派画家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描绘出一个阳光下露天舞会的场景,
其中光影关系的表达是印象派绘画中最核心的语言,它使古典主义绘画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转折。
从雷诺阿的另一幅作品《秋千》中也可以看到,与古典主义绘画把自己的表现对象集中在君王、宗教领袖或宗教故事上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印象派画家将表现对象放在了社会最基层的民众中间。自由散漫的阳光洒落在不同物体上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展现了印象派艺术的独特神采。
毕加索博物馆提供了两幅毕加索的作品,从1921年的《读信》到1970年的《斗牛士》,可以反映出毕加索持续50年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变化。在上
世纪20年代,毕加索已经创立了立体主义,而且立体主义的风格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知。从1930年开始,巴黎画商沃拉尔请毕加索专门绘制了100幅版画,这 也就是前不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毕加索:沃拉尔版画系列”。可以说在1921年类似《读信》这种风格的作品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成为毕加索这一时期最 重要的一件代表作。因为进入立体主义时期的毕加索,他的语言、造型、色彩都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既不同于古典主义,也没有传承印象主义的色彩和方法,
他把画中人物作了一些平面化的处理,并没有刻意作出立体主义的安排。《读信》是毕加索为了怀念已经去世2年的作家朋友而作,这也为我们深入了解毕加索艺术
的多样性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资料。
生于西班牙的毕加索于1973年去世,而《斗牛士》则是他1970年即去世前3年的作品,当时他已经把立体主义的绘画技法运用得非常娴熟,从具有象征性的斗牛士装
束及配件中可见一斑。这幅作品既充满着他的童年记忆,也有对斗牛士这样一种特殊人物的诠释。作为立体主义的代表作,《读信》和《斗牛士》两幅作品都为我们 了解认识毕加索提供了一个特别的个案。其中需要特意指出的是,在此次展出的10幅作品中,法国人选择了西班牙籍画家毕加索,把他作为法国画家来认同,也表 现了法国艺术的包容与兼收并蓄,可以说进入立体主义时期的毕加索的作品为我们掀开了20世纪法国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篇章。
在现代主义的发展过程当中,由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所提供的莱热和苏拉热的两幅作品,也让我们了解了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兴起过程中每一阶段所出现的大 师。《三个肖像的构图》创作的年代应该和毕加索《读信》的年代相仿,而且作者莱热和毕加索一样,都是法国共产党党员,但他们对于社会政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
于艺术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完全不一样。莱热把工业社会中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图形以及他平面化处理包括变形中的3个肖像的描绘,都让我们看到了法国艺术在这一时
期给予新时代的贡献,在这样一个贡献中,我们看到法国艺术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不同时期的创造,而在这三个不同时期,每一个时代都有自 己值得骄傲的画家。
展览中苏拉热的这幅作品创作于1956年,他也是此次展览10位画家中唯一一位健在的画家。为什么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要选这两幅作品?法国方面的策展人给予了我们一个特别的解释。当时在谈判过程中,我们提出展出的一定要是能为中国公众所知晓的重要的名画,后来他们提出,希望能有少量的作品是法国家喻户晓但中国公众不知道的或很 少知道的画家,让中国公众了解法国艺术的多样性,我认为这样的道理是能够成立的,这样的安排也是合乎情理的。所以在目前10幅作品的表现中,法国500年 历史的精华完全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也为我们打开了认识法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文/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