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美术界不见作品只见人:应警惕私人订制
2017-01-16 来源:美术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不知是从何时起,美术界不见作品只见人:一方面是成批 量的“名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则是换汤不换药,美其名曰“精品”展览上数年甚至于数十年一副面孔的作品。很多时候,作品未见其详,却首先耳闻了一位位被 五彩泡沫包裹着冉冉升起的“名家”。作品水之又水,“名家”何其之多,真可谓泥石俱下。

前段时间,冯小刚的电影《私人定制》招来一顿猛笑,但是细细品味,这种笑却让人觉得干涩。电影里面所演绎的平凡人,总想找一个高的平台体验一把,即便知 道是假的,但都想尝试过把瘾的刺激。今天有些画家,又何尝没有这样的心态?藉藉无名的想搞个展览,有点名气的想到美术馆搞个展览,名气大的想出国搞个展 览。作品不重要,花个10天半月很快就能整一批出来,先亮个相再说,没钱办展览怎么办,有老板啊,你说哪种好卖我就给你画哪种,咱“私人定制”一批总没有问题。作品也不重要,开幕式最重要,更重要的是人多,你来100位,他请500位,我把美术馆给你挤爆了。

重要的是什么?是要给自己来一场“私人定制”。而说来说去,最不重要的还是作品。

然而,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所依赖的却只有作品。美术的历史是通过作品让我们了解并记住了艺术家,远的不必说了,单就新中国美术史而言,有多少作品曾给我 们以深刻甚至于无法磨灭的记忆。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中国的美术创作又出现了哪些值得称道并广为传颂的作品?这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过去条 件算不得好,艺术家不像今天被如此重视,信息传播远没有当下便捷的前提下,不乏精品力作问世?而在国家级的、省市级的美术创作工程越来越多,国家财政投入 也一再打破纪录的现如今,却少有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印象、让人过目不忘的作品出现?

我们总在说这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消费时代的背后,似乎也在消磨着我们的意志。钱多固然是好,也总得拿到口袋里才是自己的。经济快速发展,公益性文化设施 的完善,各类美术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提升了人们审美欣赏水平的同时,也促生了社会资源的多样化。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或是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地区, 人们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需求本身大,这些需求则主要来源于私人民间资本的介入,一家艺术机构或是一个老板每年拿几十万甚至于几百万元购买艺术家的作品,在 现如今早已司空见惯,艺术家的劳动应当受到尊重,其价值应当得到体现,但是这种尊重和体现应该是以艺术家坚持创作方向、追求作品质量,民间资本尊重艺术家 作品为前提的“私人订制”,而不应该本末倒置。我们身边不缺少有见地、坚持作品质量的艺术家,但同样也不缺少的是迎合市场的粗制滥造。有多少已经功成名就 的艺术家,痴迷于民间资本和私人老板的资金漩涡中无法自拔,埋头于为市场“私人定制”的作品,而放弃创作方向,放弃对精品力作的追求。

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公共美术(博物)馆与私人机构,在艺术家面前相互角力,往好的说是繁荣,实际上却是乱象丛生。一座座美术馆拔地而起,一笔笔政府财 政陆续到位,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不需要为生计考虑的前提下,想想将来在美术史上的盖棺定论,临渊羡鱼,是不是更应该思考一下退而结网?(文/王凯)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冯小刚 私人订制 美术界 警惕 不见作品 只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