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大全球拍卖巨鳄先后抢滩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而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也先后进军香港,内地拍卖行与世界拍卖龙头在国际市场一较高下。与此同时,大连万达集团以2816.5万美元买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1.72亿购毕加索 "新土豪"的艺术消费观)、中国买家以2700万美元买下莫奈的《睡莲》(中国买家低价竞得莫奈《睡莲》)、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成交(天价艺术品时代——艺术第九日269期),这些举措无疑将中国拍卖公司和收藏家的世界地位再次推入新的高点。
过去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又引发了哪些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又该何去何从?内地拍卖行和收藏者,又该如何站位?6月2日,“未名论道”2014中国艺术品收藏巅峰论坛在京举行,收藏家与拍卖大鳄展开对话,共同剖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之路。
高端艺术品市场的“黄金十年”
作为苏富比北京(苏富比北京2014年春季拍卖暨私人洽购展圆满结束)的掌门人,也是在国企拍卖公司一路走来的温桂华,对中国艺术品拍卖自有其不同的体会。她回忆道,国家最早批准了6家拍卖试点单位,北京4家,四川、上海各1家,而现在仅北京的拍卖公司就有400多家。“苏富比(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圆满收槌:总成交额达34.2亿港元)和佳士得(香港佳士得2014年春季拍卖总合30亿港元)都有几百年历史,而中国拍卖只有20多年历史,迅速发展到现在如火如荼的场面,在世界上也不可能复制。”
在温桂华看来,随着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逐渐成熟,拍卖行业也出现了几个明显变化:一是艺术品拍卖的细化,二是拍卖从纯粹的商业模式发展到现在的文化推广。此外,温桂华认为,另一大变化在于中国拍卖与国际拍卖之间的密切交流:“外资拍卖进入中国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最早永乐佳士得进来时,内地拍卖行非常排斥,现在,苏富比和佳士得进来反而水到渠成,大家自然而然地接纳这一国际拍卖平台,这是很大的变化。”
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表示,近年来,全球艺术品市场格局出现变化,亚洲市场对全球艺术品市场影响很大。2013年,佳士得全球交易额为71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的业务额,其中亚洲交易额近10亿美元,主要是以香港为中心的春秋两季拍卖的收入,而在香港市场上,近70%是中国内地的客户。“亚洲现在以香港为中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在未来的5年、10年,中国重要城市在全球的艺术版图中会起到重要作用。”蔡金青说。
蔡金青以实例剖析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价值得以彰显的进程。2004年,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在拍卖场上第一次突破1亿美元,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英国伦敦以2700万美元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在当时,中国艺术品的价格相当于同级别西方艺术品价格的25%;2010年,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创下1.16亿美元的成交纪录,同年,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伦敦以83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中国艺术品在全球价值的提升空间已远超过了西方顶级艺术品,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和藏家群体的扩大,中国的艺术作品在全球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蔡金青说。
高速发展期的竞争与内耗
在北京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看来,过去20多年,中国拍卖一味强调规模的扩大,“每个公司都想做高大全,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被固化在规模上了,这种发展带来了市场的高壁垒、高边疆,也给拍卖行业带来了内耗。”在今天,一场拍卖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开销,大量学术工作、市场教育类工作也是拍卖公司在做。原本这些钱都应是拍卖公司的利润,却成了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激烈的竞争使得艺术品拍卖演变为高消耗、高损耗式的发展模式。“拍卖公司看着很红火,但并没挣什么钱,从经济发展模式来讲,显然是不合理的。”刘尚勇表示,中国拍卖业在过去20年是一窝蜂式的发展。目前,北京还有400多家拍卖公司,而真正展开业务的也不过10多家,那么,其他近400家都哪去了?
而温桂华则认为,在艺术品市场“黄金10年”发展后,市场面对的是国际化竞争。他列举了相关数据,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机构性弱点。首先,从艺术品进出口比重来看,中国与艺术品市场大国之间的差距较大。2013年,美国从海外征集的作品占市场份额的34%,文物流出占35%;而中国的进口只占7%,而出口到海外的艺术品所占比重只有4%。
从品类来讲,中国艺术品拍卖中,中国书画所占比重非常大,至少占了70%,瓷器和杂项约为15%,油画和当代艺术约为10%,古籍、珠宝、邮品为5%。相比而言,在美国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占比38%,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占28%,珠宝占6%,亚洲艺术占6%,美国艺术占5%,古典艺术占3%,其他品类占14%。从艺术品购买人群来看,中国买家参与国际艺术品拍卖会较多,但在中国内地拍卖参与竞买的国际买家则很少。苏富比2013年的统计显示,伦敦苏富比现场竞投人数比例为:英国本土买家占21%,美国占19%,亚洲占7%,其他国家占4%;而苏富比香港的大型拍卖会中,中国内地拍卖竞投买家占68%,香港占12%,台湾占10%,海外买家所占比例为10%。
文化力量决定资源配置
过去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爆炸式成长,现在的问题是未来能否持续。刘尚勇表示,在未来10年中,拍卖市场的竞争格局及竞争方式会有很大变化,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会变成细分化、精准化的经营方式:“在未来竞争中,不再是以规模竞争为主要方式,而是品牌、文化力和服务的竞争。”未来10年中,各个拍卖公司的组织形式,以及行为模式会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艺术品拍卖成立初期的公司组织形式,也会有类似北京匡时拍卖现在实行的流程式管理。
而对于艺术品市场的资源配置,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艺术品市场在发展初期的10年,市场消耗的资源是委托给拍卖公司拍卖的民间文物艺术品,这一部分资源在前10年就被消耗掉了,所以1996年、1997年市场开始萎缩。但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后,爆发了一轮“非典行情”,一直延续到2008年“”的“亿元行情”,这一轮的行情主要是以海外回流做支撑。
海外回流这批资源一直支撑到现在,还在持续前行,但也有点吃力。”刘尚勇表示。很多早期藏家买的东西也差不多有10年、20年,重复进入市场的机会仍然存在:“如何调动这批资源重复进入市场,就是我们未来要做的艰巨工作,要借助博物馆、学院以及专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对市场中存量的文化艺术品进行重新解释、挖掘、梳理,并整合为市场资源,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延续下去。”的“亿元行情”,这一轮的行情主要是以海外回流做支撑。
北京匡时副总经理谢晓东表示,现在的艺术品收藏过分强调高额投资回报,市场的潜在风险很大。“我们在探讨艺术品价值时,必须回到艺术收藏的核心问题,必须了解我们的文化、艺术史,以及基本的艺术范式,而不是将其简单地作为金融、投资工具去处理。”在王新生看来,学习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文化非常有必要:“每件艺术品都有它不寻常的历史和故事,只有在历史中才能把握它们真正的价值。”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