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崔学谙:外向化是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
2017-01-16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今年518日是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提出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为主题。针对这一主题,中国文物网采访了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崔学谙具体解读本届博物馆日主题,并就博物馆在外向化服务和对外沟通当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向也一并请教了崔学谙秘书长。

轻视或者忽视藏品等于挖了博物馆的根儿

中国文物网: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一主题提出的是什么?

崔学谙:我认为这一主题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目前中国的博物馆界出现了一些比较片面的认识,比如说有人认为博物馆的功能正从保管收藏转移到宣传教育上来。这一认识轻视或者忽视了藏品及藏品的保管功能。博物馆的基础是什么?博物馆立馆凭借的是什么?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一个答案——藏品。博物馆需凭借馆藏藏品进行宣传,若忽视了这一块,就相当于挖了博物馆的根儿,或者削弱了博物馆的根儿。一旦根基不牢固,博物馆将来做什么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外向化是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国文物网:“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您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崔学谙:“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说的是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问题,这一主题呼吁博物馆应将藏品充分地利用起来,发挥博物馆藏品应有的作用,应通过博物馆的展陈和社会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过去博物馆是一种内循环、内向型的发展模式,而现在博物馆正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外向化是目前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而博物馆外向化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和社会沟通,为社会服务。所以国内许多博物馆都走出馆门,将展览送到社区,送到厂矿,送到部队,送到学校……举办了许多流动性的展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北京有八家名人纪念馆:老舍纪念馆、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为加强和社会沟通,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在八家博物馆抱团发展,每年联合起来推出一到两个项目,举办国内巡展和国际性的展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09年八家名人纪念馆与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慈溪博物馆、余姚博物馆、北仑博物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潘天寿书画馆、溪口博物馆8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文化名人与新中国”展览,展览在当时很受欢迎,这也是博物馆走出去为社会服务方面一个很好的案例。

在为社会服务方面,很多大型博物馆都做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打工子弟开专场。首都博物馆建成之际和怀柔北边一个很偏远的乡——喇叭沟门取得了联系,为喇叭沟门打工子弟学校开专场。当时首都博物馆派车到喇叭沟门打工子弟学校将中小学生拉到博物馆,学生们在博物馆里看展览,听讲解,渡过了有意义的一天,最后首都博物馆再将孩子们送回学校。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做这项工作,这也是博物馆外向化服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目前国内博物馆普遍存在办展不够通俗化的问题

中国文物网:博物馆在外向化服务和对外沟通当中存在什么问题?

崔学谙:除了博物馆的服务之外,博物馆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展览,办展首先需保证展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但更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兼顾通俗化。目前国内博物馆普遍存在着办展不够通俗化的问题。比如说博物馆里举办的一些很珍贵的青铜器展,有些观众走到展厅门口扫一眼,一看,“都是些铜锅子,没有什么可看的,走吧。”就离开展厅了。对于一些中国古代书画展,专业人员和爱好者能够看得懂,能够看出门道来,而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根本看不出所以然来,那他们也就没什么兴趣继续在这一展厅逗留了。那么,对于这些类型的展览应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普通观众也喜爱这些藏品,能够看出一些门道来,这还需要博物馆下大工夫进行研究实践。

而在这方面,一些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一些人对于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谁,即“为什么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其实走进博物馆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是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知识不多的一群人。对于走进博物馆的这类观众,博物馆得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让其了解相关展览和展品。我曾经听过一位小学老师讲课,听完后立马进行自我反省,我不认为自己能够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进行授课,就像一个大学教授未必能将小学课程讲好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如何达到流畅沟通的问题,如何用沟通对象能听得懂感兴趣的语言和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这是问题的关键。

过去我们写展览大纲和文物说明都用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进行表述,普通观众一般都看不同,一旦看不懂就没有兴趣再仔细看了,而且展厅里的文物说明牌又特别小,再加上展厅的灯光也比较暗,一般人看两个标识牌就眼花了,也就看不下去了。如何用最简洁、最通俗的语言将藏品的主要信息告诉观众,这还需要博物馆人努力解决。

博物馆人是实现藏品架起沟通桥梁的关键

中国文物网:总的说来,上述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崔学谙:博物馆文化里有主体、客体和媒体的概念,博物馆文化的主体是观众,客体是博物馆的藏品、文化资料和文献资料,媒体是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博物馆需和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进行沟通,那么博物馆的客体——藏品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沟通呢?它需要通过博物馆人这一媒介才能真正架起沟通的桥梁。所以如何通过博物馆从业人员这一媒介,使博物馆的客体更好地服务于主体,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一问题博物馆现在正在努力地解决,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专家介绍

崔学谙,60年代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在博物馆行业工作了30多年,是我国博物馆行业权威人士。新首都博物馆创始人之一,原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现任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北京博物馆 博物馆 发展 崔学谙 趋势 外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