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览会的兴起成为全球潮流,国际知名的艺术博览会如当代艺术领域的巴塞尔博览会全球化之路成功地展开、Frieze博览会在国际化的同时也渗入至经典艺术领域;以经典艺术而著称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亦曾尝试与苏富比中国合作在北京做展,而巴黎古董双年展也在积极主动地寻求在中国举办展会的可能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地艺术博览会项目如火如荼展开,颇出人意料之外。
艺博会逆势而发的背后有它的逻辑所在。收藏家群体年轻化、非专业化的现实,导致品牌在艺术品销售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博会提供了艺术品经销商与藏家直接交流的平台,是画廊和古董商进行品牌建设的重要场合,美观、高端的展位设计显然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最直接要素。
艺术博览会将销售作为重要事件进行营销,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更广泛地聚集买家卖家,进一步促进销售活动的展开。在有限的空间内,同时展出大量艺术品,极大地节省了买家寻找心怡艺术品所花费的时间,也为买家对所购艺术品做横向比较提供了便利。
相对于,从拍卖中盈利的拍卖行,艺术博览会仅仅是担任活动组织方的角色,在对参展机构和展品的筛选过程中体现组织者的标准和品味。无论是以当代艺术闻名的巴塞尔博览会,还是经典艺术为主的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都是以其对参展者的严格把关而著称的,也是对品质的一种承诺。
有经验的博览会组织方,往往深谙如何促使买家在展会现场交易之道。在展会的搭建、展位布置、现场气氛的营造甚至是预展酒会VIP邀约和人数控制上,努力形成一种竞争性的购买环境,以及放大交易的快感体验。由于参展机构也各自邀请重要客户,实现了共享客户的目的,参展商在展会中有机会接触到新的客户,扩大了潜在购买群体和客户网络。
当代艺术的潮流性,使得藏家更加倾向于派对式的购物体验,在博览会的预展酒会,某位大佬又购入了某件作品的消息往往会像天价拍品的成交一样,迅速在圈内传播,即便只是猜测或传言,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潜在买家造成一种心理压力。
事实上,博览会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除画廊本地之外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据《TEFAF欧洲艺术基金会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统计,从2011年至今,全球范围内,经销商每年约有1/3的销售额来自艺术博览会,其中地方性和国内博览会的比列大概占总销售额的20%。
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总销售额为115亿欧元,经销商销售大约占30%的市场份额,约为34.5亿欧元,如果按照国际水平,经销商20%的销售额产生于本地艺术博览会,可以推算出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市场潜力大约为6.9亿欧元(合59亿元人民币)。中国现有的博览会规模似乎还远远未能满足这样的市场需求。
在中国,自贸区和自由港概念的推出,也使得各地政府发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自由贸易模式应运而生,国际性艺术博览会项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青睐和支持,并期待由博览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带动本地配套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仓储、展览、物流、交易、税收、旅游以及文化消费等领域。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国际知名博览会持续的国际化扩张,以及中国本土博览会抢滩式的“大跃进”发展之势。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