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7月4日讯】近日,由中国书协、光明日报社主办,浙江经济大学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上,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针对目前书法产业在研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他看来,书法产业的学科建设目前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
研究书法产业,
不是用产业框架套在书法上
作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书法正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日益凸显其在当下中华民族锐意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书法的研究和探析,我们以往更多地关注其创作和艺术评析,但若从其生发、演进的历史进程考察,特别是从当下艺术经济学的新维度反视中国书法,不难发现,中国书法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产业内涵,而这种内涵正是推动我国书法艺术不断符合社会审美,进而创新、引领社会审美文化的内在动因。当然,对于中国书法产业的研究,其意义还在于对当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书法创作和艺术营销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因此,这样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更具有指导当下的应用实践价值。
首届书法产业高峰论坛的意义在于,关于书法产业的学科建设,我们已经踏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是如果想仅凭一次论坛的活动,就建立起学科的框架,那是不实际的。真正成熟的学科是要靠几代人才能打造起来的。对于书法产业的把握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已知的圈子越大,未知的圈子就会更加大。而产业自身的发展,恰恰也是中国社会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只有不断地进行观察,我们去应对它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从学科的角度去把握和认识。
书法产业本身还具有不稳定性,必须有这个思想准备。真正想把这个学科进行下去,有决心和目标,也要做好艰苦卓绝的准备。目前,我们站在学术的层面上,会发现还有很多前进的空间。
首先,对于书法产业的研究,一些学者仍分不清楚学理研究和工作报告、总结的差别。在论文中经常会看到“我们要做什么”,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有扎实的论证,以及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只提希望、没有办法,那就只是空话。学理研究和工作总结是不同的,美好的愿望要落实到实处。书法产业这样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加需要学理的支撑。
其次,要从趋势进行把握,而不仅仅是从现状出发。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包括抽象性与普遍性的把握。要对现状进行理论分析,不仅是发现问题,还要通过深究这些问题得出结论。真正的产业研究应该是跳过现状看本质,以现状为基础,把零散的现象整理出来,为趋势的把握打牢基础。
第三,要掌握学术通用的游戏规则,让自己的研究具有普适性。企业家与学者的不同,就是企业家只会以个人的经验来说:我遇到了什么什么问题,但是学者要对成百上千个企业家的经验进行分析、研讨,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个人的经验对于学者而言,只能是一种参考。
第四,要搞清书法产业的研究重点是放在产业上,还是书法上。现在能看到很多的学者还是以产业的框架、金融的框架,去套书法,或者对国外的种种理论生吞活剥,这在书法产业的学科初创时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将研究的主体慢慢回归到书法上来。同时,大家必须找到书法独有的、有价值的观点。最好的研究成果,一定具有唯一性,是不可替代的。对于书法与美术市场的区别,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为什么在市场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好字不如烂画?为什么一个三流画家在市场上的价格,比一流书法家的价格还要高?像这样的问题,应该从书法家的行为方式本身去改变。我刚刚到西泠印社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要取消所有的笔会。因为到台上,用几分钟去创作,肯定不如你在书斋里的创作认真。这牵扯到一个书法家的尊严,也牵扯到市场的控制。
最后,对于书法市场的研究,需要有历史的依托,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对于书法产业几百年、上千年的回溯,是有必要的。哪怕只是针对现实,也可以从古代人那里寻找到参照。历史的含金量就是让我们知晓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一个研究课题是不需要历史的,从历史可以将过去和现在挂钩,面对社会的转型,你就能够判断出未来将会怎样。研究结构的丰富性,正在于此。有历史支撑的当下,才是引起大众关注的当下。(文:陈振濂)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