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已经走过了1000多年的岁月,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对其珍贵的彩塑和壁画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迫在眉睫。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如何破解游客参观洞窟与文物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上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和彩塑的珍贵资料。经过3年多建设,“数字敦煌”的主要载体——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即将与游客见面。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将于8月1日试运行,9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届时,莫高窟的游览模式将发生改变,参观莫高窟将分为参观数字展示中心和洞窟游览两部分,游客必须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预约才能正常参观。
此外,适逢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数字化成果展”将于本月下旬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举办,届时免费向观众开放。这是迄今为止数字敦煌项目最大规模一次集中展示。
打造全新参观模式
数字展示中心开放后,莫高窟的游览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由进洞参观听讲解,变为先在游客中心了解历史背景、观看电影,再到实体洞窟参观,往来由摆渡车统一接送。
据了解,数字展示中心由游客接待大厅、多媒体展示、数字影院、球幕影院、邮局、餐厅、购物区等构成,能够为观众游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游客在数字展示中心,将观赏到介绍敦煌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各长20分钟。《梦幻佛宫》是全球首部超高清8K实景数字球幕电影,影片对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代表洞窟进行了全方位展示,每一幅壁面、每一尊雕塑都毫发毕现,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
“数字展示中心能够扩展敦煌艺术的展示空间和场所,立体展示莫高窟创建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让游客得以近距离、全方位与敦煌亲密接触。”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外,莫高窟的开放模式也将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所有游客必须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预约后才能参观。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游客不预约直接到现场,除非当时有空额门票或余票,否则可能无法顺利参观。
7月3日零点,敦煌莫高窟参观预约系统顺利升级上线,首张订单于当日中午12时30分成功产生。
缩短洞内游览时间
减少人为损害
李萍表示:“数字展示中心的建成,最主要的作用是分流游客,尽量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参观时间,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寻求一个缓冲带和平衡点。”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通过长期的实验监测研究,基于参观组人数、洞窟实体容量、洞窟的大小、参观洞窟的时间、二氧化碳浓度5个关键参数,最终确定的莫高窟每日比较安全合理的游客接待量为3000人次。而目前在旅游旺季,莫高窟日均客流量达6000多人次,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湿气,都对洞窟壁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
一直以来,莫高窟面临尴尬处境。一方面,旅游旺季游客抱怨参观时间过短;另一方面,管理人员担忧人数过多对洞窟和壁画造成损害。现在,敦煌文物数字化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数字展示中心开放后,整个参观用时将由目前的120分钟延长为150分钟至180分钟,但在实体洞窟内停留的时间将缩短为75分钟。莫高窟日最大游客承载量也可由3000人次提升至6000人次。”相关工作人员说。
敦煌艺术走出洞窟
建院70周年之际,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首次推出“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数字化成果展”,旨在给观众奉献一个高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全新的数字敦煌。塑像3D打印、1∶1复制洞窟、石窟全景漫游、投影仪虚拟展示……在即将开放的展览上,观众可以亲身体验、感受“数字敦煌”的研究成果。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建介绍,展览将分不同的区域来展示敦煌石窟的艺术魅力。复制洞窟展板上镶嵌莫高窟332窟、259窟佛龛,佛龛里展示3D打印的塑像。“运用幻维自适应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将莫高窟彩塑三维数字化,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彩塑作品。重建的模型误差小,色彩还原度高。”吴建说。
复制洞窟展区中,第220窟整窟1∶1复制洞窟总面积达113.8平方米。吴建告诉笔者:“以往复制品使用的是美术临摹,本次展览首次运用计算机等数字化手段,充分运用二维图像与三维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不可移动文物突破物理限制走出敦煌,一个真实的敦煌将走出洞窟,并且走出中国、面向世界,形成了独特的展陈方式。”
除了逼真再现敦煌石窟艺术,展览也给观众提供了互动平台,利用VR虚拟漫游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全景节目。“本次展览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了敦煌莫高窟不同时段的藻井、飞天及莲花形象,以沉浸式的展陈手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了动静结合的效果。”吴建说。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