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冯原:中国当代艺术观念探索不足
2017-01-16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未来的上海双年展将落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将于今年1122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

71日,展览团队召开发布会。据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介绍,本次双年展更多的作品体现不是先锋派的。本届上海双年展邀请到的艺术家将是新生代“学者型艺术家”,或者可称之为“文人艺术家”。他们擅长于创作视觉作品,同时也是叙事高手。他们以图像和故事为手段,进入并探索精神世界。

“现阶段正在接洽的艺术家,他们可以说是新一代的艺术家,更确切地说是学者型的艺术家,而不是做现代艺术的艺术家,后来转变到先锋派,希望大家在这两个类型之间加以区分。本次双年展更多的作品体现不是先锋派的,而是关注更广泛的文化层次,我将之称为‘精神层面’的资源。”弗兰克说。

双年展延续了往届以上海城市为母体做讨论的传统,以“社会工厂”为主题,旨在反映现代和社会体验之间、手工劳动力和创意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弗兰克认为,诠释这些关系问题,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现在艺术家觉得有必要通过一些古老、缓慢、传统的形式来诠释当代的时刻。

在筹划具体内容呈现方面,本届上海双年展将集中展示中外艺术家对当下的思考,同时也会碰撞古老的文化历史元素,其中20世纪中国文坛巨擘鲁迅也将在当代艺术双年展中被再度阐释。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在上海倡导木刻运动,使中国古老的木刻艺术获得新生。因此,本届上海双年展将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引发人们对流行图案和当代艺术的反思。

另外,安塞姆·弗兰克将在展场中开辟不同的展区,每个展区都有特定的背景和主题,包括对童年、情绪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以及在媒介史上噪音与信号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展区,本届双年展将整合多种形式的文化生产活动,借助音乐、流行图像和纪录片等形式不断拓展当代艺术的疆域。

中山大学教授、本届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轮值主任冯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社会工厂”的概念其实是延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和工业文明持一种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更多关心的是在现代性的实践中,如何保有更新的探索精神和人的自我追求,这是“社会工厂”这个命题所涵盖的内容。

冯原认为,双年展的核心内涵注重艺术在创新和观念方面的探讨。而本届上海双年展“其实面对着最近十年以来,特别是五、六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化,经济和市场的刺激下所导致的观念上探索的不足,上海双年展今天对此作出的回应是看得出来具有一定针对性的。”

羊城晚报:双年展是展示一些当代艺术的作品或者理念,其实当代艺术有一定的在野性,上海双年展有比较明显的官方背景,那么上海双年展本身是如何去平衡它的学术性、当代性跟赞助人之间的情况呢?

冯原:双年展在上世纪70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浪潮。这种文化浪潮注重当代的观念型的艺术,更注重艺术在创新和观念方面的探讨,这就是双年展的内涵。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在90年代之后开始逐步进入了全球文化的行列之中,在进入的过程中,上海双年展就是一个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双年展从一开始就具备中国的特色和特征。一方面它是中国最开放,最前沿的,以当代艺术为诉求的双年展,最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另外一方面,它一直是上海市政府投资的,在资金方面它并不存在太多的来源,但是它所秉持的文化态度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有国际化视野的文化态度,这两种特征合在一起,我想就只有上海可以接受,上海不同于中国的其它城市,它有双层性,所以它可以做这样的定位。

从第一届一直延续到第九届,就是2012年,基本上都保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个情况到了2012年第九届之后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也跟中国大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文化发展到今天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来由官方主导的双年展的形式在今天恐怕会发生一些在具体操作上的变化。比如说到了第十届,依然还是官方和政府给予资金的支持,但是从规模上来说就比较小了。

羊城晚报:上海双年展办了20年,之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您怎么看这届对于之前这些批评呢?

冯原:其实所有的双年展都免不了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讨论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所以一个开放性的双年展理应是以开放的姿态来接受各种方面的批评的,这是很正常的。

如果一个双年展是一片叫好的声音而没有批评,那么这是不正常的。今天艺术的目标,当代艺术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去寻求一种唯一的答案,其实它的目标就是为了引起一定意义的争议、探索,那当然也包括一定的批评在内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过去的双年展曾经引发过批评,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只不过是批评有没有带来更好的探索方向,那么这倒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羊城晚报:双年展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在中国的近几年双年展可谓遍地开花,我们不仅看到北上广深有双年展,新疆也有双年展,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的双年展?

冯原: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现象:人人都可以去做,各个地方都可以去做,做得好和不好就要接受文化观念和经济运作的考验。

今天中国的双年展非常多,这种现象不仅在当代艺术、在双年展,其实在其它任何领域都能看到这种现象。当某一样事物在市场上被看好之后,跟进这个市场的人就会逐渐增多,这是很正常的。

至于说这些增多以后的双年展,能有什么样的效果,或者带来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我们也要以相对开放的态度来看,它是一个过程,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它也会使双年展自身变成这样的状态。比如说,有些双年展由于历史悠久和观念超前,所以它们能够获得很大的影响力,而有些双年展则是昙花一现就过去了。

羊城晚报:双年展是一种形成制度性的艺术项目,而在一些地方,双年展会因为各种原因遭到终止和暂停,那么这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吗?

冯原:起码我们暂时不清楚,在中国之外的其他地方的双年展会不会出现终止或暂停的原因,比如说因为经济的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的原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夸大这种终止或暂停的现象。既然我们以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去看待双年展日渐增多的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一些双年展不办了,一些双年展因为各种其他的原因而被终止了。这都可以看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现象,不必过度去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羊城晚报:对于维系一个老品牌的、历史悠久的双年展项目来说,上海双年展对上海有一些什么特别的建树和意义呢?

冯原:上海双年展到今天,到了第十届,其实已经形成了它的品牌。它已经被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双年展的第16位,站在第16位的席位上面,也是中国唯一的、最顶尖的入选国际双年展行列的双年展。

在这个意义上,上海双年展就有这样的自我定位:一方面是,它的国际性的视野和引领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位是不变的;另一方面是,其实面对着最近十年以来,特别是五、六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化,经济和市场的刺激下所导致的观念上探索的不足,上海双年展今天对此作出的回应是看得出来具有一定针对性的。

比如说,为什么会选择“社会工厂”这个概念,以及由这个概念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子题目,都在针对今天全人类在上百年来现代性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不同的途径,以及试图要为全人类的未来寻找到一种观念上的方向,这恰恰就是双年展这样的艺术形式所应该给社会带来的成果。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上海双年展 博物馆 当代艺术 艺术家 冯原 探索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