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所在的军械库展区
2017-01-14 来源:吾艺网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所在的军械库展区

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成立以来两年一届,作为当代艺术界的狂欢节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爱好艺术的观众齐聚于此,也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标杆和指针”,反映当下当代艺术发展的变化和观念演变。从1930年开始设立国家馆制度以来,各国家都选派最能代表本国艺术水平的当代艺术家来参展,参展艺术家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代言人。早在1980年,世界便向中国敞开怀抱,希图将中国的艺术盛景展现在国际舞台,然而“剪纸”、“刺绣”这些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作品却令双年展组委会大跌眼镜,而之后中国当代艺术接受美术新潮洗礼,逐渐国际化。在正式以中国馆出现之前的几年中,中国受邀的艺术家已经足以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刮目相看。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馆走过了十年艺术之旅,怀揣极大热情想要在世界艺术面前展现中国当代艺术之姿,一路走来有叫好声也有谩骂声皆不绝于耳。本文旨在浅显梳理中国馆这十年主题变化之现象,呈现展览所存在的问题及业界“围墙”内外的声音。

从“造境”到“变位”  十年主题流变

2003年中国决意再度复出,却又遭“非典”重创,未能与“水城”结缘,但是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以别样姿态在广东美术馆展出,以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为主要策展人的中国国家馆最终开启中国当代艺术之门。携王澍、展望、杨福东、刘建华、吕胜中五位艺术家诠释中国馆主题“造境”,从自身文化出发回应主题展“梦想与冲突”,指出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范迪安希望"营造"出作品与展览的整体空间,个体的表述与共同的文化主题之间以及多种媒介之间互补辉映的艺术结构和文化语境。

2005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正式落户“水城”威尼斯。策展人为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他将主题命名为“处女花园:浮现”是受展览场地启发,呈现和打造具有强烈时代性和丰富性的“开放的中国”。张永和、王其亨、孙原&彭禹、刘韡、徐震五位(组)艺术家主打“中国牌”,充分利用中国馆的环境资源使艺术文化形态“浮现”在中国馆,试图努力做成中国馆应该有的样子。

相较于第51届给威尼斯把脉、做竹帐篷和把中国农民的浪漫梦想带到威尼斯等声势浩大的动作而言,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日常奇迹”显得温和和微观,也没有前两届那么浓重的民族观。策展人侯瀚如甄选的四位艺术家皆为女性,沈远、尹秀珍、曹斐、阚萱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中国当代艺术中极具价值却又常被忽视的一面。中国馆由处女花园和油库共计1600平的空间组成,油库布满油罐的现实环境确实是个难题,但是这次却将劣势变优势,“变废为宝”的日常奇迹就这样悄然发生了。

2009年,继艺术家蔡国强担任中国馆策展人之后,又一艺术家卢昊接任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一职,与赵力共同策展。借助于主题“见微知著”,七位参展艺术家方力钧、何晋渭、何森、刘鼎、邱志杰、曾梵志、曾浩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巧妙利用空间,旨在体现有限空间中的无限空间想象和精神力量。

2011年彭锋担任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其主题“弥漫”,以荷、药、茶、香、酒五种气味的弥漫为线索,对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做出最当代的艺术表达。潘公凯、杨茂源、蔡志松、原弓、梁远苇五位参展艺术家让水城弥漫着中国味儿。“中国牌”复又被打响。

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相对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所强调的视觉变化过程,策展人王春辰以“变位”来契合展览主题。他觉得:“‘变位’在内涵上承载并象征着时代特性,反映着当代国际社会的突出特征,不仅中国在巨变,世界也因全球化而改变;同时,‘变位’意在创新、创举、创意,使自身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与世界各国同台展示当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思想多样性。而在这次展览中,‘变位’的含义是当代艺术的变化和一种思维转换,包括生活到艺术的转换,日常行为到艺术的转换或者是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包括也指向当代社会变化的一个特征。”此次参展的七位艺术家何云昌、胡曜麟、缪晓春、舒勇、童红生、王庆松和张小涛,其中两位艺术家并不是为大家所共识的生面孔,面对业界不认同和怀疑能否具有代表性这一点王春辰回应:“‘百科宫殿’中‘宫殿’是一个空间的比喻,而‘百科’指的是丰富多样,实际上就是指向人类的很多变化,对艺术来讲则是人类历史上各种图像资源、各种视觉发明,它们都可以进入到这样一个承载了人类智慧想象的空间里。从这个角度我在组合展览提交相关策展报告的时候,就考虑到这样一个因素,所以也就结合了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艺术家,但是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这种空间概念,能够传递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据说,本届中国馆中那多年以来被巧妙利用也好,被为难也罢的油罐终于要搬走了,唯保留一个油罐之后的偌大空间可以供王春辰和参展艺术家好好发挥,希望在不久就要开幕的现场能够带给大家惊喜。

十年之中 仰视的权威日渐遭疑

近几年对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质疑声音日盛,什么样的策展理念和艺术家能够代表中国参加这一权威展览,使得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真正有所了解?策展人一职难道谁都能当?参展资格取决于砸钱力度与人际关系?相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文化部门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又有多少?诸多疑问和批评声每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公布详情和展出前后就会此起彼伏,这一当初被大家所认同的国际艺术盛事如今越来越面临业界严峻眼光的考验。在艺术界日趋变为名利场的现在,前仆后继奔赴“镀金场”的途中,中国馆的种种都被质疑着,步履艰难。

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以艺术家卢昊为策展人,引起一番哗然。青年批评家段君曾经在其文章《策展的堕落:卢昊的中国馆?》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最近几年‘反策展’或‘去策展’的声浪此起彼伏,部分艺术家组织了不少没有策展人的展览,但几年下来,其学术上的贡献是模棱两可的。我个人认为中国馆最理想的还是由专业策展人来策划,尽管中国馆还没有形成长时段的历史,但最近几届已经说明,还是专业策展人策划得更有水准。”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之际,段君又在《最后的傀儡——2011年威尼斯中国馆》一文中指出:“威尼斯中国馆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策展人的资质不能服众,也不在于展览机制的缺陷,而是中国馆已经彻底沦为金钱和官方意识形态的傀儡。”可以看出批评的声音从对展览本身各方面质量的“较真”到对促成和参与中国馆力量的失望与无力。

不过有些业界人士倒也觉得,目前中国参与国际性的展览越来越多,威尼斯双年展虽然重要但也没有前些年那么振聋发聩了。曾经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艺术家何森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说道:“随着对世界的了解和交流增多,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似乎也没以前那么重要了,因为那只是世界艺术里的活动之一,好像也没觉得身边有谁在热切关注。以前对世界了解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迷信威尼斯双年展,慢慢了解多了质疑也就产生了,而且越来越深。中国馆也是一样,历来中国艺术参展无不伴随质疑,最初的民间艺术、后来的意识形态、中央美院集体、广东快车,这些其实都很难真正反映中国艺术的学术含量。近年的宽松使更大范围的艺术家可以参展打破了一些“资源垄断”,也许这也是种变化。反面声音一直都有,第一次就有“奥利瓦不是中国艺术的救星”这样的声音,后面有了中国馆后哪一次没有反对声呢?任何体制都有弊端,艺术集会是个游戏,不用太认真。” 在这一点上,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彭锋也觉得:艺术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领域,如果有一个题目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加入争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件,也符合当代艺术的特点。因为艺术的确与科学、竞技体育不同,很难说谁能代表中国、谁不能代表中国,这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对于一个策展人来说,做一个能在历史上被传颂的展览就可以了,其他倒是其次的。其实对其他国家馆来讲,因为他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时间很长,好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有机会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也就没有目前国内这样看重。但对中国馆来说,因为我们参加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特别看重,尤其好像有一种“论资排辈”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国家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次数会越来越多,人们的好奇感、新鲜感就越来越弱。所以大可不必太着急,说不定哪天就有机会去参加。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十年道路已经这样走过来了,这在浩瀚的艺术史中本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但毕竟还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伴随着随之而来的名利双收,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和艺术家热于跻身这一艺术盛事之中,今年的平行展就多得令人乍舌,当然也鲜有业界专业人士再愿意从学术角度做出批判,而是旁观式的冷笑,等着瞧热闹了。暂撇开中国馆长期以来引起的不满,就今年中国馆环境有所改变这一点,也是值得欣慰的。至少不需要特别头疼于场馆往年所经受的客观限制,能够将艺术作品比较全面的展现出来。今年,王春辰在前不久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表示:“尽自己的努力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与国际进行交汇、展示和展现,在概念的阐释和交流上尽可能让世界看到中国多样的面貌,展览不是孤立的一种呈现,它是在理解与表述的前提下引导别人去看、去理解。对于这次展览,我把它作为一种现象呈现展示出来,至于它能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反馈,希望像我们说当代艺术或者当代文化现象一样,体现出大家不同角度的观看。”让我们拭目以待本届中国馆的面貌将如何,自此下一个中国馆十年又将开始,希望在多年被大家关注且指正的展览道路上,能够更加规范起来,走出一个精彩的未来!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双年展 威尼斯 展览 狂欢节 军械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