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和大量爱好收藏的人群,让许多不法分子发现了可乘之机。近日被媒体曝光的广州佳昊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古今通宝展览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借境外拍卖之名、骗取服务费的行为,即属此列。这一事件表明,这些既不是拍卖公司,也不具备拍卖资质的公司,搅浑了中国的拍卖行业,长期以来屡禁不止,对艺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危害。
天价陷阱:“李鬼”拍卖公司频现
由于相关法律知识的储备有限,普通百姓参与艺术品收藏之前,不仅需要练就一双慧眼,鉴定艺术品的真伪,也要有“火眼金睛”,认准拍卖公司的“真伪”。
2013年,家住上海已退休的吴女士打算将收藏的纪念品卖掉,一家名为广州市古今通宝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古今通宝”)的工作人员向她表示,她收藏的1个原价几十元的世博会护照,在澳门拍卖最低估价38万元,她的香港回归五周年纪念邮票估价更是高达100多万元,吴女士欣喜若狂,找出所有纪念品。在“专家”和“拍卖公司”工作人员评估之后,吴女士的“藏品”估价总计高达1000多万元。当然,重点不在于此。该公司表示“藏品”要送到境外拍卖,吴女士需要按照估价一定的比例,缴纳15万元的前期宣传费用。
面对高额利润的诱惑,吴女士东拼西凑,凑齐了15万元。然而,吴女士很快发现自己上当了。“有人已举牌到37万元,但按照合同没有达到或超过最低估价我们是不能成交的。因此,前期宣传费用不能退还。”工作人员如此解释。当吴女士拿出合同,找到上海工商、公安等部门报案,却由于其合同是出于自愿行为,无法作为证据,老太太欲哭无泪。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类似受骗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无独有偶,去年,朱先生与一家名为上海觚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服务合同书》。按照合同,朱先生将自己收藏的“纸币、硬币、邮票珍藏册”委托甲方参加其合作机构的拍卖活动,朱先生支付给觚宝公司基础服务费8000元,拍卖一旦成交,需再支付拍卖成交额的10%。然而,朱先生很快发现自己上当了,“拍品迟迟未拍,上网搜索发现公司已经倒闭。”
“这是两家典型的‘李鬼’拍卖企业。”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表示。这已经不是假拍卖企业首次行骗。2011年,安徽汇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就曾以虚假天价鉴定为诱饵,收取高额费用;2012年,化身泓宝、弘盛、鼎藏三家公司也用同样的手法,骗取受骗藏家每人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服务费。
而这些骗子公司行骗手法大同小异:虚假鉴定、抬高藏品估价,收取服务费。据深谙此类骗术的拍卖业内人士透露,这家名为“古今通宝”的“李鬼”拍卖行,从2000年来就以各种不同身份,先后在广州、上海、武汉、成都、长沙、太原、福州等地成立展览交易中心,“新瓶装老酒,万变不离其宗,从珠江骗到长江。”
假拍变型:“李鬼”拍卖行“浑水摸鱼”
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表示,目前,艺术品拍卖行业正深受“李鬼”之害。
据知情人士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地区,打着投资管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会展公司等旗号,以拍卖形式,明目张胆行骗的公司达百余家之多,数量早已超过正规拍卖公司,并且规模和数量仍在迅速发展,有些甚至未在工商部门注册。
“这些假拍卖企业在‘拍前’故意抬高估价,向委托人收取高昂的图录费、评估费、宣传费,以此牟利。当委托人发现受骗上当后,很难找到维权依据,假拍卖企业签订的多为‘服务合同’,委托人很难从表面发现未履行合同内容的证据。”欧阳树英表示:“拍卖行业是服务性行业,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信用度决定未来的生存,正规经营的拍卖企业经常因为‘李鬼’拍卖行的存在,而蒙受不白之冤,不仅要做很多解释工作,而且也导致新的客户不敢轻易进入。另外,受到这种负面报道的影响,相关部门会对拍卖公司实行高压监管,难免出现管死真‘李逵’,放活假‘李鬼’的现象。”
业内人士表示,高额利润与较低的违法成本成为假拍卖企业铤而走险的诱因。欺诈流程大概如此:首先注册与艺术品相关的公司,搭建网络宣传平台,雇工以电话或者网络方式对外揽客、通过“专家”估值、收取服务费、安排虚假拍卖。通过事前收取服务费,将风险转嫁到藏家身上,空手套白狼。
对于虚假拍卖的流拍,公司会有冠冕堂皇的回复:“合同是在双方自愿下签订的,任何公司都不能担保委托作品会100%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