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石窟卧佛龙山石窟卧佛
【吾艺网7月22日讯】龙山石窟的3号窟,一条宽约20厘米的裂缝从卧像腹部穿过。“你看这个裂缝,再不修补,造像就倾斜了。”孙博一边用软尺测量着石壁裂缝的宽度,一边说。他是中铁西北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文物保护工程师。6月底,《太原龙山石窟保护工程地质勘察及设计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具有千年历史的龙山石窟即将启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21日,我们与孙博工程师,还有龙山文管所所长董晋生,实地踏勘龙山石窟。他们说,这是一台复杂的“手术”。龙山石窟“生病了”龙山石窟共凿有9个洞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纯道教石窟,开创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是蒙元时期太原地区全真教活动的重要场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石窟石刻内容为道教诸神和立门列祖,截至目前,龙山石窟的考古发现,尚属海内孤例。石窟共有造像65尊,浮雕云龙9条,以及大量的仙鹤飞天、双凤藻井等图案。龙山石窟现存的造像以及大量的文字资料,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变化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龙山石窟存在岩体开裂、生物侵蚀等病害,一旦遇到地震或暴雨等自然灾害,石窟可能发生坍塌,后果不堪设想。”孙博抬头指着开裂处说。本次保护工程方案由中铁西北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完成,这个公司是我国现有的4家石质文物保护资质单位之一,孙博曾参与云冈石窟等文保工程,经验丰富。“保护工程将于明年6月完工,总投资约1000万元,这是龙山石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董晋生说。给裂缝做个“手术”“龙山石窟雕刻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同云冈石窟也是在砂岩上雕刻,保护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孙博说,砂岩与花岗岩、石灰岩相比,更容易受到雨水和风尘的侵蚀。龙山石窟的3号窟坐北朝南,窟内保存有一尊卧像,头东足西,长1.8米,卧像是道人修炼仙丹时涅槃的模拟像。这是龙山石窟中唯一一尊卧像,极为珍贵。由于雨水侵蚀、地质变化等原因,一条宽约20厘米的裂缝从岩石顶部向下延伸至3号窟,裂缝从卧像腹部穿过,造像受到严重损坏。工作人员已经用高科技仪器对裂缝进行了勘测,这条裂缝最宽处约40厘米,从上至下长约10米,一直延伸至岩石底部。孙博用手电照向裂缝说,“如果不采取措施,这条裂缝还会继续加大。”龙山石窟共有类似裂缝10条。孙博告诉我们,他们曾计划用钢锚对裂缝进行加固,但这样做有可能对文物产生衍生伤害,而且影响文物外观。“最终,我们选用在裂缝中灌注无机聚合物的方法进行加固。”文物专家先清理岩石裂缝内部以及周围的植物,经过除尘后,注入无机聚合物。“无机聚合物的作用相当于胶水,可以牢固地粘连裂缝两侧的岩石。”孙博解释。灌注无机聚合物是目前最新的高科技文物保护手段,已获得国家专利,此前在云冈石窟的修复保护中,灌注无机聚合物被大量应用于修复岩石裂缝。董晋生打着比方说,这就像是给石窟做了一个外科手术,把石窟的岩石重新“缝合”到一起。
为燃灯塔撑一把“伞”
沿着龙山石窟东侧的小路,向东北方向步行约30分钟,就来到了北齐童子寺遗址。遗址的空地上,耸立着童子寺仅存的建筑物——燃灯石塔。董晋生介绍,燃灯石塔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质灯塔,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石塔高5米,分塔座、塔身、塔灯、塔顶四部分。走近石塔,塔身上的两尊立佛浮雕清晰可见,立佛姿态优美,衣纹流畅,造型朴实,北齐风格浓郁。2012年,文物专家对燃灯石塔进行修复,并在石塔外搭建了一个彩钢防雨棚,现在,防雨棚已经锈迹斑斑。董晋生说,燃灯石塔属于珍贵的石质不可移动文物,雨水不断侵蚀和阳光照射,热胀冷缩对石塔极为不利。在本次保护工程中,文物专家会为燃灯石塔设计了一个保护亭。“这个保护亭不仅要为燃灯塔遮风避雨,还要兼顾美观和服务参观者的要求。”孙博说。在设计方案上,我们看到了保护亭的图纸,保护亭为仿古重檐四角方亭,高9.35米,面积约70平方米。“保护亭中设有四角靠椅,方向朝外,既方便游人休息,还可作为屏障,防止游人靠近燃灯塔。”孙博随手捡起一个树枝,蹲在地上一边画一边说。危岩中植入“钢架”龙山石窟第六、第七窟位于一块坐西朝东的岩石上。第六窟内的三面石壁上均有雕像,刻有元代龙山石窟的营造者宋德芳和两名弟子的造像,石窟窟顶装饰有凤凰祥云的浮雕图案,线条柔润,造型精美。孙博介绍,凤凰祥云是幸福、平和、顺利的象征,这种图案多出现在绘画作品中,石窟雕刻中出现凤凰祥云图案,在全国十分罕见。第七窟又名七真龛,分为内外两室,刻有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像,对于研究道教早期人物造像特征、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价值。第六、第七窟所在的岩石距离东侧悬崖仅6米,由于雨水侵蚀,岩石底部土层已经酥软,无法提供足够支撑,这里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滑移,严重威胁石窟。2004年,文物专家在岩石东侧修建了加固坡,但支撑作用有限。此后,用碎石和水泥对岩石进行了加固。“我们准备在第六、第七窟所在岩石底部和石窟两侧,安装钢制锚索,并用钢架支撑,让岩石与山体连为一体。”孙博做了一个有幅度的拉伸动作。文物工作者将在石窟东侧修建一座观景平台,锚索和钢架将包裹于平台底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石窟整体景观。“钢架支撑危岩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保护方法,不仅应用在文物保护中,在我国很多地质灾害频发区,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孙博解释。石窟修复迫在眉睫“我国现存的石窟多修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经过15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以及地质变化影响,很多石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毁坏,龙山石窟遭受病害不是个例。”董晋生说,近年来,恶劣气候频繁,酸雨加重,对石窟破坏尤为严重。甘肃的炳灵寺石窟营建于十六国时期,现存窟龛183个,共有石雕造像694座、壁画约900平方米。2013年,国家文物局确定,炳灵寺石窟列入丝绸之路首批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单。“炳灵寺石窟雕刻与龙山石窟一样,都是雕刻在砂岩上,存在滑坡、塌方等病害,跌落的碎石还砸坏了防护栏杆。”孙博说。今年4月,炳灵寺大规模修复石窟,修复方法与龙山石窟类似。
龙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顶,主窟开凿于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目前,《太原龙山石窟保护工程地质勘察及设计方案》正在进行施工招标,今年8月底开工。期待工程结束后,古老的龙山石窟将会焕发出新的容颜。
责任编辑: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