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美术馆
建私人美术馆是一种艺术事业中的高级行为,这种高级的感觉通常起因于这是一件花钱的事情,显然,巨额投资并不能塑造事物本身的高级性质,而在于私人美术馆本身属于艺术生态链中的高级发展阶段。因此,私人美术馆的发展不是花钱来堆砌的,也顺便说一句,花钱的行为本身也不是什么善举,中国在掀起私人美术馆建设大潮的今天,我们应该呼吁大家要冷静,不要为了善举这个名义去花钱,我们应该探寻良性的发展方式,不可跳跃行进,否则热闹过后更显冷清。
私人美术馆的老板一般都拥有巨额财富,但不是拥有财富就能把私人美术馆办好。因为私人美术馆是一种公共项目,尽管最先是由私人创立的,但一旦成立它就属于公共财富的一部分,其资金流动和艺术品管理自然就应该纳入社会管理和分配的总体系统中去,但是这些经验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认可和落实。因为中国的文化环境还不够开放,有关管理部门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甚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都是需要走组织流程的。所以,今天中国缺乏建私人美术馆(特别是当代艺术的私人美术馆)的必要的外围环境。
如果没有把文化自治的权力放开,没有把私人美术馆事业纳入到具体的文化政策中去推动,只凭一些官员在某些场合零星地说几句支持艺术发展的话是没有用的。一个完善的社会必须要有合理的制度保障,私人美术馆没有相关的运营制度作保障,权且只能认为私人美术馆老板们是在当票友玩玩。很多私人美术馆老板都保持着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姿态,比如余德耀美术馆的老板余德耀就曾对媒体说,将来整个上海都会成为自贸区,所以他对美术馆在未来政策走向上很自信。这话当然有一定道理,也似乎展现了他独到的眼光,但是,如果十年后中国的艺术生态仍然一片混乱,我想,余老板即使得到一些政策优惠,恐怕也不一定玩得转。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之所以赞助艺术,那是因为他是新兴阶级的代言人,他只不过是在自由推广自己喜欢的文化而已。要建立私人美术馆必须要有自由推广文化艺术的环境才能成气候。全世界运营得最好的私人美术馆要算古根海姆博物馆,它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能够自由推广自己认可和正在探索的艺术。同时得益于良好的财务运作通道,利用古根海姆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并分配资金,让美术馆制度成为社会分配的文化净化带,利用政策保障艺术出资人的利益,进而保障美术馆能够被纳入自由的文化经济竞争并从中受益。然而,我们总是把文化、经济、政治割裂开来,三者之间不能自由协调,没有约束的权力插手导致整体系统不能自然进化,特别是在需要长线经营的文化艺术行业更是难以发展。
没有一定的文化土壤,很多事情就办不成。当然我们不能只是等待,但是也不能只凭热情大干一场,到头来或许一场空,政府总是在说要支持当代文化事业,但就是不给实在的支持,艺术家及社会人士的印象是觉得这个老板有钱,那就花吧,最后发现我们都对财富缺乏管理,只把文化和艺术当作广告和装饰,而一切的问题也正是来自这里。这才使得中国的私人美术馆事业看似一片红火,却是未来一片乌云。再看,那些高大上的建筑空间,高额的展览成本,黑压压的名人效应,横看竖看都少不了土豪的气色。
我们的社会普遍缺乏务实的精神。文化环境混乱的中国应该更多一些对文化政策和文化经济的思考,如果我们暂时不能实现在相关行业的系统性升级,那么我们还有一条路,就是在文化经济上下功夫,通过发展文化经济的方式去逼迫文化政策的变局,而不能跳过这一步直接上升到贵族式的观望。目前,中国很多私人美术馆老板的行为都属于这种贵族式的观望,他们看似在行动,看似做出了善举,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太多建设性作用。我尽管不能随便揣测别人做事的动机,但至少说明这些私人美术馆老板们跟风似的行为是不够理性的。
说得彻底一点,有高大上的场馆,没有正版的操作系统,所谓的私人美术馆就名存实亡,实际上,现在中国缺的不是私人美术馆,缺的是画廊,如果老板们真的爱艺术,可以在这方面多花些精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艺术的收藏群体,促进艺术的普及,带动艺术文化经济的发展,建立起良性的艺术生态,从而在更大范围上改变中国的文化土壤,那时候再高调建设私人美术馆也不晚。(文:王栋栋)
责任编辑: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