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记朱乃正:四幅自画像与一个画家的一生
2017-01-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自画像》 木板 油画 1969

 

《自画像》 纸本 炭笔 1963

 

《自画像》 纸本 炭笔 1977

 

《自画像》 钢笔 纸本 上世纪80年代

2014725日,朱乃正先生去世已有一年,靳尚谊、詹建俊、孙景波、邵大箴等艺术家近日共同缅怀这位杰出的油画家、书法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朱乃正1935年生于江苏南京,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等先生指导。1959年春分配到青海省,在青藏高原工作21年,1980年春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朱乃正曾说:“在回顾这条悠长的路时,我能稍感慰藉的是:我曾留下了足迹,而且这真正是我自己的足迹。”的确,他留下了如《国魂——屈原颂》、《金色的季节》、《冬至,春远乎?》等一批经典油画作品,此外,他还兼擅书法与水墨画。著名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这样评价朱乃正:是极富诗人气质的当代油画家。他习惯于用诗人的心灵和画家的眼睛对待生活,虽然他经历了那些排斥艺术和毁灭心灵的岁月,但他的诗人气质始终不泯。

恩师朱乃正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眼前仍有太多的画面,先生留给我的记忆太丰富,可追忆的太多。每一次与他相处,归来时心绪会自然沉淀下来,心里总感觉满满的,是先生将他的镇定从容、智慧大度传递给我们,给我们内心以力量。去年4月,我带学生在京郊写生时,先生还发来短信询问学生们画得怎样,情景如在目前……那时,我却并不知晓先生已是患癌症晚期的病人。

朱先生平素生活中,艺术是其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与精神支柱,他追求的是人生境界、精神境界、艺术境界的最高价值;他的每一天,都是聚精会神过来的,而很少有“打盹儿”的时候;而对于个人生活及身体的保养,他却并不在意。先生的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我在进行博士课题论文研究的过程,偶发现:他曾作过的数帧自画像,恰能够准确反映出他当时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所处的境遇。虽然先生所经历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陌生的,通过查阅资料,我将这些画像作为点而连接成线,似乎可以勾勒出先生青壮年时的人生轨迹,隐示着先生跌宕而坎坷的人生。

1959年 ,24岁被划为右派的朱乃正踏上了西去的列车。他曾谈过,因为怀揣着对艺术的梦想,当时他并没有惶恐不安,反而充满期盼。青海,原是先生的受难之地,然而,他日后却对那段经历从未抱怨过,因为,青海高原给予他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块壮丽的土地令他魂绕梦萦。

蒋建国先生回忆:“19593月,我们被一起分配到大西北工作……6月,他赴柴达木盆地体验生活,在写给我的信里,他用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美,赞颂石油工人的顽强拼搏。至今我还珍藏着一幅他送我的小油画写生《冷湖石油工地之晨》,看到那只有几顶帐篷的茫茫雪原,有谁会相信这是7月份画的写生?一个从小在大城市上海长大又长期在首都学习的年轻人,在西北的戈壁、荒漠和雪原中经受着真正的锻炼和考验。短短几个月,由于他做出的成绩和他的表现使他在9月份便第一批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到达青海之后的先生,并没有意志消沉,在“北风卷地百草折”的漫漫长夜,依靠几册劫后仅存的米帖与《三希堂法帖》,勤奋研习书法。蒋建国先生回忆,“……酒逢知己千杯少呵,酒后的余兴就是看乃正写字,《丹青引》、《琵琶行》、《兵车行》等长诗他都能牢记在心,一挥而就,说明他记忆力相当好,至少平时书写的次数一定很多。我们都喜欢李白《将进酒》的那种豪气。”

上世纪60年代初,他进入人生的第一个高产时期。1961年参加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的陈设布置;数月后回省继续完成水墨画《草原晨曲》,为青海厅陈列作品之一;1962年,创作《雪原风情》(油画)10月完成《格萨尔》续集插图10幅;其间开始构思《金色季节》,并作草图,1963年 继续为《金色季节》作素描稿,与油画原作等大,上半年完成油画。该作与同期完成的《五月星光下》(油画)参加了甘、青、新三省区美术作品巡回联展。后又至西安展出。

1963年冬日,社教运动已是前奏。《砸碎奴隶的锁链》、《草原儿女》(油画),预备翌年送全国美展,后在审选中被视为“丑化”、“阴暗”而遭否定。“文革”中被批为“黑画”。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央美院 吴作人 朱乃正 画家 四幅自画像 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