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从郑燮《船中人》诗卷浅论其书风
2017-01-16 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郑燮《船中人》诗卷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扬州八怪”之一。他早年“初学晋帖”,研习楷书和草书,“楷书尤精,惟不多作”,“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郑燮行书《船中人》诗卷,现藏于扬州博物馆。该卷纵17.3厘米、横140.5厘米,纸本。落款“板桥居士郑燮书于潍县”。全篇书写七言绝句15首,其中有自撰,也有选引前贤韦应物、苏轼、陆游、李商隐等人之作。郑燮在书作中选录他人之作是常有之事,如录董伟业《扬州竹枝词》85首、录怀素自叙、录曹操诗等,其目的旨在借以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15首诗从思想内涵上分析,大致表达了四层含义。一是寄情山水田园,反映民间风土人情,如第七首自撰诗“茶香酒熟田千亩,云白山青水一湾。若是老天容我懒,暮年来共白鸥闲”;二是珍惜友人情谊,崇尚才情诗意,如第九首韦应物《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三是劝告世人要坦然无畏,不被名利所牵,如第一首自撰诗“船中人被利名牵,岸上人牵名利船。江水滔滔流不息,问君辛苦到何年”;四是反映郑板桥思退归里的心结,向往闲云野鹤般的自在生活,如第十五首李商隐《东还》“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田园生活、旧友情怀、淡泊名利等心态,都是由“思退”心绪自然生发出来的,“思退”是贯穿全卷的主线。读书、科考、入仕、失意、辞归,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生命历程的通常模式。读书入仕则“兼济天下”,失意辞归则“独善其身”,找回自己的精神世界。郑燮也必然循着这样的心路书写自己的人生。

行书《船中人》诗卷可谓郑燮中晚年书法的精品力作,“六分半书”的典型代表。全卷贯通流畅,神清气爽,充满无限的生机活力。细细品味,在结体和用笔方面,总体字形偏扁,行书架构,隶笔为多,时而兼楷、篆、草,因势而变。字的大小、粗细、正欹,富有节律的处置方式,线条的粗细比,字形的大小比,有意识地拉大反差。有的字夸张变形,婀娜多姿,有的字撇和捺恣意拉长,且兰、竹用笔油然而生,赋予极强的形式美感。在章法上,此15首诗每每成组,而通篇又一气呵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照应,渗透、揖让、顾盼、连带,穿插自如,犹如天成。全卷就像一支民乐合奏曲,所有乐器各显其能、各放异彩,但在主旋律的统领下,又显得如此和谐优雅。

郑燮书法风格的形成绝不是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他通过长期艺术追求和创作实践来实现的。扬州博物馆所藏其行书册页和草书册页,均是他早年难得的佳作。步入中年后,随着书艺和创作思想的日臻成熟,逐步形成了自称为“六分半书”的“板桥体”风格。“板桥体”是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他背后的功夫是“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他曾将钟繇、萧思话、王右军、蔡邕、邯郸淳、崔子玉等人的书风作形象性的描绘,实则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旨趣。他把众多前贤的妙处熔为一炉,化作他独有的艺术模式。书坛前贤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当数黄庭坚,《清稗类钞》中称板桥“体仿黄庭、后乃自为一体”。郑燮感叹黄山谷书法:“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他将黄山谷的撇捺点画加以巧妙运用,参以兰竹用笔,使字更具韵味和风神。蒋士铨评价“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此描述虽不全面,但也概括了板桥书画艺术的大体风格。郑燮在其弃官归里前后,直到晚年,书体更加老辣娴熟,结体、笔势、章法更为变幻多姿,全然是“秋花倚石,野鹤曳烟,自然成趣”,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通览郑燮行书《船中人》诗卷,显然对应了“板桥体”的三个特点:即在基于传统前提下,将真、行、隶、篆、草等诸体糅合在一起;书法中巧妙融入兰、竹笔法;章法结构俏然成趣,貌似“乱石铺街”,实则气韵流畅。清人张维屏赞誉郑燮的作品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品读此诗卷,郑燮已将这“三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张春)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书风 郑燮 黄庭坚 船中人 董伟业 扬州竹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