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8月5日讯】关山月美术馆本年度的重点当代艺术学术活动:“在路上·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将于2014年12月26日首先在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帷幕,并于2015年相继在重庆、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
一、“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
“在路上”是关山月美术馆的一项持续性的当代艺术课题,旨在整理以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发现并讨论此间浮现出来的当代艺术问题。“在路上”最初几年的规划是以媒介作为分项依据,2013年从油画开始,2014年聚焦新水墨,2015年也许关注新媒体。“在路上”是一项青年的事业,除活动的目标群体是青年艺术家及艺术现象外,参与论坛和活动策划的也主要是青年批评家。在系列活动的出品人、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的带领下,2013年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颜为昕、《美术》副主编盛葳、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作为召集人,在殷双喜、俞可、杨小彦、李一、尚辉、鲁虹、孙振华等前辈批评家和吴洪亮、朱小钧、刘礼宾、鲁明军等青年批评家的支持下策划了“在路上.2013”系列学术活动。2014年,在颜为昕的召集下,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艺术与财富》主编朱小钧和盛葳、张新英一起加入了策展团队,在王天德、刘庆和、徐累、张羽等资深水墨艺术家;张子康、陆蓉之、高岭、何桂彦、付晓东等30余名批评家的共同支持下,在对160余名被提名艺术家进行走访、观察、研究梳理、文献编辑出版的基础上,遴选出3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抽样展览,并结合展览举办以“当代水墨的历史、现场与理论”为主题的学术论坛。此后的每届活动在主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活动的范畴和主题,策展团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路上”是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2013年从深圳出发,2014年,又得到大道艺术基金、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深圳分公司等机构的协助和支持,关山月美术馆又联合重庆美术馆、北京中间美术馆等机构在重庆、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联合展出。
二、关注青年、整理历史:美术馆的文化责任
美术馆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开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国家和公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注并培养健康的当代艺术生态,推动当代艺术稳健地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美术馆的文化责任。30余年来,前卫艺术崇尚自由、挑战既有秩序的天性使当代艺术和体制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美术馆也始终在思考如何有效地介入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关山月美术馆秉承关山月先生“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为主要学术定位,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是关山月美术馆在原有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自2013年度确立的一个持续性的当代艺术课题。旨在从史学梳理的角度出发,从以70后、80后为主要创作力量的领域切入,通过批评家提名、问卷调查、工作室走访、展览和文献编辑出版、专题网站、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生态观察、研究、展示和文献留存,并对从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包括前期的批评家提名和文献集编辑出版、为期一个月的抽样提名展和为期一天的青年批评家论坛。
三、历史的视角:从媒介入手整理单一媒介创作时代的文献
“在路上”最初几年的活动计划是以媒介作为主要的分项依据,油画、水墨、版画、新媒体,每年组织一个分项,第五年举行综合的文献展,集中呈现并讨论这四年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从媒介入手并非是强调媒介本身,而是鉴于当下中国以单一媒介为表现手段的美术创作还占很大比重,且各媒介领域在当代发展的步调上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而呈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譬如版画以跨界为表现的当代诉求、水墨超越媒材和语言的文化象征性、新媒体数字化时代的虚拟性和交互特质等等。因此活动是从以媒介为基本创作语言元素,或在材料、观念上与之相关的创作群体和现象入手,强调的是艺术家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作为艺术美学元素所具有的审美性格以及学理上对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媒介方式是否对其本体有推动意义,在展呈方式上则没有做更多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