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考古鉴定怎会有“神童”?
2017-01-1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吾好
文章分享至:

 

微信截图

【事件】 “七八岁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给文物挑错的考古神童”真相被揭穿

【观点】 考古鉴定领域相应的体系、标准缺失,媒体炮制“神话”更易误导大众

最近,一篇题为《震惊:他生下来就已经5000岁,神童郝笛,21岁身家过亿》的“神文”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神文”中载,天津有一位名为郝笛的“天才考古少年”,“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了17万元,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肠剑’、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21岁身家过亿”,“敢用照片鉴宝且从未失手”,“七八岁时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给文物挑错”……“神童”的一个个“神奇故事”玄而又玄,精彩程度堪比穿越、玄幻小说,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这个被形容为“颇像一座无人能够探知的古墓,充满悬疑与传奇”的“神童”的神秘面纱近日却被揭开。“神文”中有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2001年天津某文物发掘现场,十几位考古专家没能说明白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的来龙去脉。一筹莫展之际,16岁的郝笛出现并指出,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因工艺粗糙没有流通,就运到天津当炮砂。再往下挖果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炮弹。此传奇故事日前被当事专家戳穿,直言“报纸上报道的所谓郝笛在(文物挖掘)现场说的话、他所了解的情况,那些都是我研究出来的”。而收藏家马未都也直指郝笛七八岁时靠观察给故宫文物挑错完全背离了常识,“一个孩子给故宫文物指出错误你觉得符合常识么,鉴定是技术活,不是谁随便一说,没有人凭感觉的”。

众所周知,文物鉴定乃至考古是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学问,相关人员需要具有深厚而广泛的学养,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是必不可少,而这些只能通过长年的学习、研究和积累才能获得,没有丝毫捷径。那么,一个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又何来如此丰富的文物知识?像穿越文中说的“与生俱来”?显然是有悖科学的。如此,考古鉴定这样一个需要扎扎实实打牢基础的学术领域又怎么可能会有所谓的“神童”呢?应该说,儿时的郝笛可能对收藏很感兴趣,相对于其他同龄孩子多些此方面的知识,但神乎其神的“天赋异禀”显然是把事实夸大了。“神童说”可谓荒谬!但是让人颇为不解的是,“神童”居然还有不少粉丝,甚至在百度贴吧里,很多人还留下自己收藏的宝贝的照片,希望“神童”能给鉴定一下。

“考古神童”何以出现?又何以引人相信?追溯“神童”成名史不难看出其“人工制造”痕迹颇为明显。从2002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媒体对郝笛进行报道,随着故事越来越离奇,“神童”也越来越“神”了。虽然是有违常识的故事,但里面还穿插着实名实姓的“社会名人”,于是乎,有人信了。就这样,一个普通的事件经由有关媒体的“炒作”被神话,一个曾经喜欢收藏古钱币的少年被罩上了“考古神童”的光环,一个“传说”产生了。另外,“神童”的“传奇故事”之所以能够混淆视听,无疑也与考古鉴定领域相应的体系、标准缺失有关。诚如马未都所言,文物圈里的鉴定,都是自己对自己的名声负责,没有一个社会公认的体系。现代媒体的炒作,以及拍卖行的刺激,使收藏渐渐由小众行业变成大众瞩目的热点,而社会上真正有本事从事鉴定工作的人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在这个收藏的江湖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

应该说,滥竽充数的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考古领域,近年来,各种伪专家甚嚣尘上,“神人”不断涌现,先有“绿豆神医”张悟本,后有“神仙道长”李一等等,早前都被吹捧得神乎其神,头上顶着“神奇”的炫目光环,及后真相被揭穿,他们也被打回原形。除了这些“神人”别有用心的自我宣传之外,值得特别注意和提出的是,某些媒体罔顾事实依据的推波助澜,起到了很不光彩的负面作用。在宣传中,一些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故意迎合某些读者和观众“猎奇”等特殊心理需求,刻意营造所谓“神童”、“大师”的“神秘感”,大肆渲染“神奇色彩”,不惜笔墨地像写玄幻小说般炮制“神人”、“神迹”,来吸引眼球,以至于把读者和观众引向错误的方向。如此“造神”实属不该。当然,除了媒体外,包括业界的各方也需进行反思、总结经验、认真研究,令每门学问都更加学科化、科学化,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让“伪科学”、“伪神人”无所遁形。(文:陆尚)

责任编辑:吾好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微信 神童 郝笛 马未都 考古鉴定 人工制造 伪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