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含拍卖公司线上业务的中国艺术品电商不低于2000家,许多人感叹“艺术品电商时代的来临”。艺术电商一路高歌猛进,有人认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求,也有人觉得它的过热充满危机,就像大跃进一样。那么这股“大跃进”般的发展势头背后存在怎样的问题,又是否会为艺术市场带来变革?
■大多艺术电商是在做“面子工程”?
随着艺术品电商交易模式的不断优化,在线艺术品交易正步入高速发展期,并以其多种优势获得买家认可,然而在其繁荣表面的背后,也有阻碍发展的围墙。上海泓盛拍卖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监及赵涌在线艺术品事业部经理胡湖认为“现今大多艺术品电商是在做‘面子工程’”。他表示:“目前我想到的艺术电商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打着面向大众消费的旗号,给很多以前卖不掉画的艺术家或者是其他卖方一个希望,觉得通过网络就可以卖掉手里一些没有流通的作品,然后他们纷纷把这些作品委托给网络平台。然而事实上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任何真正某个平台能够成功地去构建一个大宗艺术消费市场。我觉得现阶段不要做太多的面子工程,而是要好好为产生交易关系的委托方、买家服务。”
■艺术品电商的5个“硬伤”
一、艺术品属性特殊水准难以评估
国内艺术品在线交易由来已久,但消费人群却只占少数,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品与常见消费品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艺术品不同一般的物品,名家作品的价格更是不菲,单凭网上的图片下单付钱,怕是有些不妥”恐怕是多数人的顾虑。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孤品特性,在鉴定和评估上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无解的难题。
安迪·沃霍尔1964年创作《我永远永远爱你的吻》 2013年2月,安迪•沃霍尔与佳士得网上专拍中一件《我永远永远爱你的吻》,此作的估价为3000美元至5000美元,最终以9万美元成交。不过网拍作品高价成交仅为个例,多数人仍认为网上交易中高价作品存在鉴定难的问题。
二、市场严重重合缺乏独特优势
10万元以下的小物件是业界对艺术品触网的一大共识。据了解,目前几大艺术品电商主要涉及定价5000到5万元的业务。按照当代艺术版块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分布,5到10万元已触及拍卖行年轻艺术家的起拍价,3到5万元已触及画廊年轻艺术家的代理价。由此来看无论产品还是客户,电商还与一二级市场存在严重重合,并没有发挥独特优势。
三、艺术品物流、存储及保险条件跟不上
艺术品物流和存储条件跟不上也是艺术电商面临的一大门槛。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以快递公司为代表的普通物流很难满足需求,据悉,国内几大物流公司均不对艺术品做报价运输,专业的艺术品物流运输费则用如同天价。另有一些价值较高的艺术品需要保险体系来护航,而国内的艺术品保险行业还刚刚起步,尚未成熟。艺术品的仓储更是艺术电商的核心问题。
四、电商支付手段不完善滋生隐患
网购艺术品如何支付?其实在线支付不是难题,但是艺术电商做到让藏家积极选择在线支付却是一个大难题。尽管许多艺术品电商也号称采取了第三方支付,但其所谓的“第三方”却不是银行系统支付平台,而是这些网站本身。这无疑暴露出艺术品电商在线支付系统的建设与担保能力严重缺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