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真正的全球博早在2013年年初,关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即将来到北京做展览的消息便不胫而走,而这个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定名为"大地、大海与天空:西方艺术中的自然"的展览也早早被预测为2013年中国观众不可错过的十大展览之一。
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这一大规模的主题性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说:“早在2012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便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两馆将在藏品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信息共享、社会教育、推广宣传以及合作出版等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在此之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又陆续来到国家博物馆考察了很多次,国博巨大的展览空间与一流的硬件设施也令他们感到非常满意,因此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特地选择在日本站的展览后,加设了国博这一站。对于日本京都博物馆来说,他们省去了将展品运送回纽约的费用;对于大都会方面,他们可以借由中国的展览提高影响力;而国博也可以促成这次高质量的展览。可谓‘三赢’,何乐而不为呢?”
本次展览的展品都以大自然为主题,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既包括了伦勃朗、莫奈、雷诺阿、塞尚、梵高、高更、透纳等艺术巨匠的杰作,也有多位古代和中世纪时期艺术大师的作品。也正因此,大都会方面将展览主题命名为“大地、大海与天空:西方艺术中的自然”,但国家博物馆的吕章申馆长在看了展品后灵机一动:艺术家由自然激发创作灵感,并藉由该视角再次探索人类与自然永恒主题,这一点东西方不是殊途同归的吗?考虑到文化氛围的差异,何不借老子《道德经》,命名为“道法自然”?这次更名也深受美国同行的认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康柏堂(Tom P. Campbell)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因馆藏中有诸多亚洲艺术精品,他们深知中国文化对于“自然”这一主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彼得•巴内特(Peter Barnet)是大都会博物馆负责中世纪艺术与修道院分馆艺术的策展人,他以“自然”为主旨组织展出的精品馆藏,意在与中国的自然观遥相呼应。纵观世界艺术史,无数艺术家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中汲取营养,捕捉创作灵感,让人从中感受到共通的人性,康柏堂提出,希望这些超越时空而来的人类文明精粹,同样能够唤起观众对人类和自然之关系的反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办馆经”
在本次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康柏堂说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一家综合性博物馆,荟萃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品。我们在收藏世界各地艺术品的同时,理应将丰富的馆藏与各国观众分享,这也正是举办此展的目的所在。”从1870 年开始至今的140 余年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发展成了世界博物馆四强之一,至今已收藏了包括全世界文明在内的约200 万件文物艺术品,藏品覆盖数千年的世界文化史,上可追溯至史前时期,下则一直延续至现代,堪称全球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2008 年,46 岁的康柏堂成为了大都会总掌门,在他上任之际,美国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众多博物馆的经费来源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有不少艺术机构关门。但在他的执掌下,大都会在2011 年反而迎来了观众参观量的最高峰。这次来到中国,康柏堂也成为了媒体追访的焦点人物,人们都想听听这位世界一流美术馆馆长的“办馆经”。
“对于一个世界级博物馆来说,建成它要有四点:一是建筑,二是藏品,三是观众,四是策展人和学术研究人员。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说,这是非常核心的。我们要具备一批这样的专业人员、专业的策展人才能建立和策划非常有学术意义,并且高度被大众接受的精彩展览,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博物馆的世界地位。” 康柏堂说,正是在这样一批一流的学术人员的努力下,将展品、社会各界支持等因素都聚集到一起,进而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方才成就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今日的地位。
中美策展人的现实差异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本次展览是一次近距离接触诸多名家原作的绝好机会,不论是伦勃朗1654 年的代表作《芙罗拉》,还是高更的作品《沐浴中的塔希提妇女》和雷诺阿的油画《海滩上的人》,当然梵高的《柏树》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熟悉西方名家作品的观众不难发现,本次展览虽然带来了人们熟知的名家作品,但很多并非画家最为经典的画作。
对此陈履生对记者解释说:“本展的目的之一在于向中国观众展示他们相对陌生的艺术传统和作品,为此美国策展人对展品进行了精心挑选,不论是古巴比伦文明,还是现代美国文化都有所涉及,作品所用媒材形态各异且别具一格,包括雕塑、油画、石料、丝绸、摄影等。有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青铜牛头作品( 约公元前2600—2350 年),也有20 世纪的质地光滑的北极熊大理石雕塑,在西方被誉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形象也频频出现在多件作品中。”
陈履生接着对记者介绍了国博方面对本次展览付出的努力,倾注了国博员工的大量心血。大到整个展览会场的搭建,小到一块地毯的摆放,我都亲自参与其中,同时在展览作品呈现效果上,我们也花了很大心血来进行设置。众所周知,这次展览的不少作品并非名家大师最经典的作品,如何让中国的观众更好地接受与理解本次展览,是国博在布展上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为何把展览名称改为‘道法自然’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美方策展人在策划本次展览时,更多的是考虑资金、场地等现实问题,而在国博,由于我们有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专心在所有展品中找出一根让观众理解的线索,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值得一提的是,康柏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未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新动向”,他表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吸引新的观众,让大都会所有藏品信息数字化并呈现高质量的内容,将是他在工作中优先考虑的。很显然,陈履生和他的团队也注意到了这一未来的趋势,因此国家博物馆在本次展览中第一次运用了二维码标签技术,使观众可以把展览带回家慢慢欣赏。
芙罗拉
第一部分:理想化的自然
主题:呈现艺术家受理想信念或文学典故启发描绘的自然景象。
必看:《芙罗拉》
作者:伦勃朗•凡•莱茵(荷兰,1606—1669)
布面油画,100×
来源:阿彻•亨廷顿(Archer M. Huntington)捐赠,以纪念父亲科利斯•波特•亨廷顿(Collis Potter Huntington)
伦勃朗•凡•莱茵(Rembrandt van Rijn)于1654年在阿姆斯特丹创作了这幅对春天、鲜花和爱情之神芙罗拉(Flora)的诗意写照。这位女神头戴粉色花环,身着宽松的威尼斯式袍服。女神的这身装扮及本画的题材,都深受提香(Titian,约1488—1576)的一幅创作于1515年至1520年间描绘芙罗拉的作品(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的启发。
伦勃朗的这幅画仿佛是在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因为芙罗拉的面孔酷似1642年去世的画家妻子撒丝基亚(Saskia)。但画像中芙罗拉佩戴着珍珠项链和耳环,是比较典型的爱神维纳斯的装扮,使芙罗拉与画家挚爱之间的联系**消弱。但芙罗拉脸上仍流露出一丝个人情绪,仿佛暗示即使作为从衣裙中分撒丰收花朵的女神,也难免感到孤独。她似乎明白青春、美貌与爱情都像摘下的花朵一样,难以长久。
海滩上的人
第二部分:人与自然
主题:自然充当了人们生活、劳作的背景,成为人类故事的舞台。
必看:《海滩上的人》
作者: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1841—1919)
布面油画,52.7×
来源:罗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藏品
19世纪90年代,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描绘的都是年轻可爱的女性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景。这些作品优雅端庄、赏心悦目,呈现了人们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因而十分畅销,成为这位艺术家稳定的经济来源。
尽管雷诺阿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但到19世纪90年代,他放弃了该流派的标志性美学特征,即像速写一样随意的即兴创作风格。他开始追求一种更加注重构图、更加古典的风格,这一倾向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画面中两位女性的姿势和轮廓都体现出清晰的线条感,让人联想起希腊罗马式的浮雕作品。在沙滩、大海和蓝天组成的淡色背景的衬托下,他们的轮廓显得尤其清晰明朗。中间站立着的女子是沙滩、海、天三者连接的纽带,她就像引线一样使整个构图融为一体。画面中三个人物组成的一个三角形,以及两个女子与小狗组成的另一个三角形,使得整个构图更具稳固性。画面看似随意而又优雅,实际上雷诺阿在创作时花费了大量的心思。
第三部分:自然生灵
主题:品类丰富,几乎涵盖了本展所覆盖的所有历史阶段和地理区域,这些动物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必看:狮形水罐
铜合金,31.9×11.8×
来源:中世纪艺术和修道院分馆藏品
狮形水罐(洗手所用盛水器皿)看起来威风凛凛,从侧面看尤为威猛,这种感觉的营造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身躯,挺拔的站姿,卷曲的尾巴和尾尖上一丛火焰般的鬃毛及富于表情的面孔。狮子的嘴大张,露出两排尖利的牙齿和伸出的舌头,眉毛生动地弯成拱形,鼻孔向外张开。水罐的把手被塑造成龙的形态,龙头转向右侧,龙口张开,摆出一副威胁的姿态,使这件作品更加充满生气。狮子尾尖的鬃毛及四条腿的后方均饰有精美的雕刻花纹,狮子雄壮高昂的胸部覆盖着的花纹使其更加引人注目。
水罐是中世纪时期最早的空心铸造器皿,现存最早的水罐可追溯至1200年左右。这件水罐属于较晚时期的作品,制作时运用了失蜡制造法,即首先将一件粗糙的黏土模型塑造成所需形状,再将融化的蜡覆盖其上,然后在蜡层上涂上一层砖块、黏土和灰烬的混合物,最后将蜡融化,为液体腾出空间。这件水罐可从狮子头顶的方形开口注水,如需放水,将狮子胸部下方突出的一只木塞拿掉即可。
这件狮形水罐可能属于1400年左右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制作的一组称为“燃烧的尾巴”(flame-tailed)的水罐系列作品。这个系列包括俄亥俄州托雷多艺术博物馆和慕尼黑巴伐利亚民族博物馆收藏的狮子水罐作品。这几件作品在创作理念、外形和表现手法上均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断定它们出自同一家作坊。人们将其与德国劳因根某依默霍夫(Lauingen an der Donau)巴伐利亚家族的铜铸碑文上带翼狮子浮雕(可追溯至1400年左右),及一座遗失的纽伦堡喷泉纪念碑上少年所带面具进行仔细比较,才推断出这个系列作品的制作地点和年份。
第四部分:花卉与花园
主题:欣赏画家们赞颂自然,并与自然同在的美好意愿。
必看:花形花瓶
设计师:路易斯•康福特•蒂凡尼(美国,1848—1933)
法夫赖尔玻璃,高
编号:1987.140
来源:大卫•马丁(David G. Martin)夫妇捐赠
路易斯•康福特•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在纽约科罗纳工厂出品的棕色玻璃器皿堪称是蒂凡尼匠人制作的最为巧夺天工的一批作品。对于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而言,魅力无穷的大自然始终是他艺术生涯中永恒的缪斯女神。为使玻璃栩栩如生地演绎各种自然形态,蒂凡尼总是在不断探寻新的想法和技术,这种形态与色彩的搭配仿佛是无穷无尽的。
蒂凡尼的许多花瓶都在表面装饰运用了植物主题,这件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对器皿本身的造型演绎了自然事物的形态。蒂凡尼的天才玻璃工匠将一只传统的高脚玻璃杯改造成这样一只花瓶,仿佛怒放的鲜花。平坦的棕色底座就像一颗球茎,这颗球茎生长出纤细的花茎,托着一朵边缘有着优雅褶皱的鲜花。其他同时代的欧洲玻璃制造商也曾探索过这种花朵造型的玻璃制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法国的埃米尔•加莱(Emile Gallé)和德国的卡尔•雪平(Karl Koepping,1848—1914)。蒂凡尼的艺人们制作了许多这种精致花型的花瓶,形态各异,绝无重复,呈现出不同造型、色彩和虹彩色泽。
蒂凡尼所生产的这些婀娜多姿的花形花瓶备受收藏者青睐。著名的美国艺术收藏家艾米丽•约翰斯顿•德•福瑞斯特(Emily Johnston de Forest,1851—1942),同时也是这位艺术家的主顾和密友,曾经在自己纽约市住宅的书房凸窗上摆设了大约20只这样的玻璃器皿,这座住宅也是由蒂凡尼于1898年重新设计装修的。在描述这些花瓶时她这样写道:“我把这些收藏称为我的花园。
博登湖
第五部分:镜头中的自然
主题:艺术家借助摄影镜头记录的自然景象。
必看:《博登湖》
摄影师:杉本博司(日本,生于1948年)
银盐相纸,42.3×
编号:1994.144.8
来源:贺瑞斯•戈德史密斯(Horace W. Goldsmith)基金通过乔伊斯•孟赛尔 (Joyce Menschel)与罗伯特•孟赛尔(Robert Menschel)出资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深受12世纪日本绘画特质(包括感情的丰富性、无可挑剔的技艺和极简的形式)的启发,并充分地体现在其最优秀的作品中,尤其是著名的海景摄影中。杉本博司生于东京,并在此接受教育。自1980年始,他开始环游世界,远赴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眺望大海和其他茫茫无际的水域。杉本对船只、海滩浴客或壮观的日落奇观并不感兴趣,仅对每个区域光线和环境的特性,及其在海天交接处产生的独特效果尤为感兴趣。这位艺术家擅长使用天际线将整幅画面一分为二,描绘地表和天际间的相接之处。作品中激起层层浪花的潮水、耀眼的光芒、千丝万缕的水雾和被风吹散的海水蒸气,均体现出创世纪第一天平凡、纯粹的美。
杉本每件作品都富有深意,这是有目共睹的,描绘康士坦茨湖景色的这件作品也是如此。康士坦茨湖也称博登湖,是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湖泊,位于德国南部、瑞士北部与奥地利西部的交界处。对于创作者而言,对接近极限的视觉表现是对崇高的巧妙描绘,但今天的人们早已忘却,在这个日渐衰落、污染日益严重的地球上,仍然存在这样宏伟、崇高的美。
柏树
第六部分:大地与天空
主题:集中表现自然景观,尤其是树木、山脉和天空的形象。
必看:《柏树》
作者: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1853—1890)
布面油画,93.4×
来源:罗杰斯(Rogers)基金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于1889年6月底创作了这幅作品。在梵高看来,作品描绘的对象“线条和比例就像埃及方尖碑一样优美”,既使这位艺术家为之陶醉,又为他带来了挑战:“它就像明媚风景中的一个黑点,但又是最有趣味的黑色符号,同时也最难精确描绘我由此产生的联想。” 梵高对柏树最初的兴趣促使他创作了三件作品,两件竖幅作品(即本展品和另一幅收藏于奥特洛库勒慕勒博物馆的作品)近距离描绘了这种“高大而魁伟的树”。另一件则是宏伟的横向视图作品,即《有柏树的麦田》(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他后来又作了两幅。这三件作品原本是作为一个系列创作,与梵高早期在阿尔勒附近创作的向日葵系列“对照和对应”。
梵高的这幅作品主要基于一幅尺寸较大的钢笔画底稿(现藏于布鲁克林博物馆),他创作时几乎是一气呵成,后来仅做过一次大改。经X射线扫描发现,他将新月从原先的位置移到了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