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飙,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会长
7月12日~7月18日,“甲午一百二十年祭”书法展在威海美术馆举办。图为海军官兵正在参观展览。
【吾艺网8月14日讯】近日,长72米、高2.4米,总字数约2万字的书法长卷《甲午一百二十年祭》,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威海美术馆等地的展出中,震撼了参观者,并引起强烈反响。
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这部被称为“当代书法界的清明上河图”的长卷的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会长张飙。他告诉记者,为书写好这部作品,他足不出户,每天从清晨到黄昏,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相关展览所需费用,他也都是自掏腰包。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张飙说:“因为我有话要对现在的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说。”
甲午战争前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天仍然可能存在,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及时改正
中国青年报: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全社会都在提反思这场战争。为什么甲午战争这么值得反思?
张飙: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在甲午前后,我们也不是没打过败仗。但为什么甲午战争败了就成了中国巨大的国耻?创作之初,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翻阅大量史料,我的答案是,甲午战争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场仗我们败得不合规律,败得不合常识,败得太出人意料!
首先,我们是大败于小。当时日本国土面积近38万平方公里,仅仅是中国的1/30;其次,我们是多败于少。当时不论是人口还是总兵力,中国都多于日本;第三,我们是强败于弱。当时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强于日本;第四,我们是师败于生。日本历史上曾受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奉为老师;最后,那场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历史。《马关条约》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日本则凭借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迅速扩张军事实力,一跃跻身世界列强。
中国青年报:您在《甲午一百二十年祭》中,除了记录、勘正了国耻民辱、将士忠魂和当时的君臣官民,还着重谈了“思维文化”。这是甲午反思的一个重点吗?
张飙:我不懂军事,更不懂海战,不知道打仗时具体应该怎样排兵布阵,但是我知道,一场战争绝对不是只有士兵与士兵之间在打,它是国与国之间整体的较量。分析一场战争,绝对绕不开国与国之间的体制和社会思想心态的对比。
从国家体制上来说,当时中日两国都是皇权至上的帝制国家;但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脱亚入欧”理论为圭臬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体制运行渐渐先进;而我大清朝仍奉“祖宗法不得变”为圣旨,体制运行越来越僵化。
对比当时两国上层,日本天皇在海权思想指导下,带头捐款支持海军建设,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还用饿肚皮的方法给文臣武将做示范;慈禧太后却根本不懂何为海权,更对瞬息即至的国家危难毫无洞察,竟然挪用海军军费修了颐和园。今天回顾,这是何等让人无语的区别!
中国青年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他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花这么长时间整理、勘正史料,创作《甲午一百二十年祭》,您内心的触动肯定也很大。
张飙:我在搜集资料时读到一段史料,至今难以释怀。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前,因为劣质煤的问题,日本舰队早半个小时发现了北洋舰队。正是这半小时,日军司令提前命令各舰做好战斗准备,并下达了用餐的指令。北洋舰队却因为发现对手晚,饿着肚子打了这场对中国历史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仗。
其实按当时有关规定,唐山开平煤矿应无偿向北洋舰队供应上好的优质无烟“五槽煤”。可是从丰岛海战前开始,北洋舰队收到的就是散碎的劣质“八槽煤”,燃烧力差,烟雾浓密,极易被对手发现。丁汝昌为此写信给开平煤矿负责人张翼,并将此事通报给了李鸿章。但这个张翼是醇亲王府的总管,他将“五槽煤”在市场高价出售,用劣质的“八槽煤”应付北洋舰队,从中牟取暴利。面对质问,他有恃无恐地说,只有这种煤,你爱用不用!
你能想象吗?一支寄托着整个王朝希望、被亿万民众视为保护伞的舰队,就这样用着最差的燃料,去迎战装备精良的、用的是最优质的无烟煤的强敌。“读史至此,直欲嚎啕大哭”。这是我写文章时的真实情感。后来这篇文章在网上广为转载后,许多网友评论,他们也有“欲嚎啕大哭但又欲哭无泪”的感觉。
历史发生在前人身上,不受我们左右,但每每看到明明可以这样做,前人却没有这样做时,我们总是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比如平壤战役,城内有充足弹药和粮草,清军再坚持几天战争结果可能就不一样,可是主帅叶志超竟然6天跑了500公里,把战火引进了国内。再比如驻守被称为北洋精华的大连炮台的赵怀业,居然一枪没放就仓皇逃跑,连清军的水雷分布图都没带走,使得日军轻松地照图清除了大连湾中的水雷。
所以,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关注那段历史。因为甲午战争前后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今天仍然可能存在,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及时发现并改正这些问题。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您要用书法的形式,将您的文章再现一遍?这个工程量实在太大了。
张飙:文章发表以后,社会反响热烈,一些单位请我去讲课。我想,如果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所以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文章写成了书法作品。办书法展可以将我想说的话,再用书法的形式放大一遍。对公众而言,读一篇文章和看一次书法展览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事实也证明,许多读过我文章的人再看展览,都说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更震撼。
另外,书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汉语文化媒介。主办单位正在计划把这些作品拿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巡展。台湾的抗日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后的一年,被称为“乙未抗日”。当时,台湾人民的反日斗争非常惨烈,在台湾至今还有乙未抗日牺牲烈士后代联谊会。在两岸三地,甲午战争应该是一个最能唤起历史共识和民族认同感的事件。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在自己心中给甲午战争牺牲的烈士们立一座碑
中国青年报:关于甲午之败,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是败在船不够坚、炮不够利。您怎么看?
张飙:再先进的武器也是靠人来掌握的。事实上,甲午战争恰恰是近代以来我们与帝国主义列强所打的战争中,实力最接近的一次。且不说当时中日两国的人口、国土面积、综合国力,就是两国战争中的所使用的军舰,实力也是相当的。1893年,中日两国海军舰艇的总排水量都在6万吨左右,军舰性能各有千秋。
甲午战争以后,英美等国分析时,仍然坚持认为中国的舰艇更先进,实力更占优。其实在甲午战争中的大东沟海战中,正是因为我们定远号与镇远号两艘舰艇屹立不动,才导致日本舰艇最先撤出。如果继续打下去,可能有一定胜算。但可惜的是,各种人的因素,一点点地蚕食了我们甲午战争胜利的希望。
中国青年报:可否具体讲讲,人的因素有哪些?
张飙:首先是最高领导的问题。在军队方面,身为北洋水师海军司令的丁汝昌不懂海战,但他是淮军嫡系,受到李鸿章重用。两个副司令刘步蟾和林泰曾,却都是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的毕业生。这两人看不起丁汝昌,北洋水师的领导班子不团结,打起仗来自然就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