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扶犁回望"--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开幕
2017-01-14 来源:吾艺网 作者:吾艺网
文章分享至:


【吾艺网53日讯】  下午14时,作为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的重要展览项目,“扶犁回望——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

杨力舟和王迎春夫妇同年出生、同年进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及大学、同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两位艺术家一位学习油画、一位学习国画,在艺术人生中互相学习,把中西绘画的优长结合起来,陆续创作了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等众多重要历史题材画作。展出的300余幅作品首次向公众集中展示了这对著名的夫妻美术家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和杰出贡献。

开幕仪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汇聚了美术界的多位老前辈和理论家,他们纷纷赶来向二位艺术家展览的成功开幕献上祝贺。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全国政协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文化部党组成员董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左中一、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等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开幕式中致辞

刘大为:杨力舟、王迎春他们把西画的素描、色彩、造型与中国传统笔墨融合在一起,杨力舟学的是油画,王中国画,是非常有机的非常默契的结合。他们两位是真正能够把中西的悠长,在一起非常融汇的结合起来,而且在中国画传统的发展,创新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中致辞

范迪安:杨力舟、王迎春各有个性追求,艺术表现力各有不同。杨力舟在大写意笔墨境界中吸收西方表现主义和立体构成,重叠和夸张变形手法和狂放的色彩,将黄土高坡上的淳朴沧桑、赛马场上英姿飒爽的骏马和骑手,表现得淋漓尽致。王迎春坚持传统笔墨深厚的优长,在思想深度和情感关注中,更聚焦于女性情怀,立体构成的画面设计和金石古风,活泼生动的笔墨情趣,彰显她对人文精神博大而深沉的关怀。

杨力舟与王迎春在开幕式中致谢辞

杨力舟:艺术家的最大特征在于酷爱精神自由,至此其创造的作品才会凝聚出美的结晶和真正的价值。然而他所酷爱的精神自由如果缺乏对祖国对民族和人类的挚爱,其作品想要有动人心魄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设想的。读书、读中外名画,不懈地去实践,这是我充实自我精神自由的三部曲。”

王迎春:我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生活在当今的人。我是一个柴米油盐、生儿育女的普普通通的女人。我是一个追求完美、而常感觉有遗憾的人。我立足传统,又不愿为其束缚。我不拒绝现代潮流,又不准备追随。我尊重艺术的自身规律,我尊重自己的主观选择和追求。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杨力舟先生两次哽咽。

杨力舟回忆起当年西安美术学院的同学们到农村去学习,跑遍陕西深入生活,忆及青春年少时,不禁动情哽咽说:“王迎春是最用功的女同学。

杨力舟说从未想过有能力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几十年的艺术人生,夫妇二人“只是做到了努力,和我们的艺术理想还相距甚远”。他再次哽咽说:“这个展览能作为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的馆庆项目,特别激动。”

参会嘉宾与记者被艺术家的朴素情感感动,报以热烈的掌声。

杨力舟陪同嘉宾参观展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油画) 185×220cm 杨力舟、苏光、王迎春合作 1972

汇报给毛主席的信(油画) 185×200  杨力舟、王迎春合作 1974

黄河在咆哮(国画)180cm x 230cm 王迎春、杨力舟1979

太行铁壁(国画)200×200  王迎春、杨力周合作 1984

慈母手中线(国画) 136×200cm 王迎春 1991

雏鹰迎朝阳(国画) 120×320cm  杨力舟 2012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国美术馆 刘大为 回顾展 扶犁回望 杨力舟 王蒙 王迎春 范迪安 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