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琪和他的根艺根包砖。
历时五年收集了百余树根艺术品,大半跟明城墙相关,根艺存放于自家地下室,还写书为这些他称之为“城墙根”的根艺立传,引起了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的注意,已准备收藏其中部分有特色的根艺——这就是家住南京苜蓿园大街的七旬老人周敬琪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昨天上午,记者在老人家里看到了这些根艺,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取自明城墙上的树根,有些是根包砖,有的还因为生长的原因拓了明城墙砖的“烙印”。周敬琪认为这些根艺是明城墙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和延伸,因此特别留意并收藏,为了更好地保存这种艺术,他决定将根艺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欣赏。
酷爱根艺,写书以记之
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已是古稀之年的周敬琪老人。周敬琪告诉记者,他最喜游山玩水,是在一次偶然间迷上了根艺。那是五年前,南京开始修缮城墙,将城墙上的杂树连根都清除,不少扔在城墙下。路过的周敬琪好奇地观看着,渐渐看出了一些门道,这些树根像眼前的明城墙一样,形同艺术品。为此,他开始收集一些有看头的树根。
随着明城墙不断的清理,周敬琪也跟着一起转,先后在标营门、神策门、中山门以北的城墙下发现了不少树根。他如获至宝,将这些根艺搬运回家,放在地下室里。这些树根被周敬琪视为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品,一直坚持收集,前后长达五年。刚搬回来的树根很脏,有泥土和虫子,周敬琪把这些树根一一清理干净,先是放在自家阳台上晾晒,常常发出异味,家人为支持他也只得忍受。达到保存条件后,再将其搬到地下室。在周家的地下室里,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树根,形态各异。没想到,周敬琪还为它们一一命名,有“尚方宝剑”、“高跟鞋”、“嫦娥奔月”等。
经过一番深度处理后,周敬琪越来越发现到这些树根的魅力所在。他告诉记者,这些根艺的珍贵之处在于三点:其一,都是“城墙根”,都是在明城墙上出产的;其二,部分是根包砖,即树根将整个城墙砖都包起来;其三,部分是铭文根,也就是明城墙砖面上因印有制造者、监工者的信息,围绕它们生长的部分树根的树皮上,竟然“拓有”这些铭文。
为了记录这些根艺,周敬琪专门写了一本名为《南京城墙根艺》的书,将自己历时五年收集的“城墙根”一一记载下来,配上图,自费出版了。
心疼根艺,欲捐以存之
周敬琪称,明城墙是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这些“城墙根”更是延伸出来的另一种城墙文化。“拓”在“城墙根”上的铭文更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给后人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为保护这些“城墙根”,周敬琪可谓费尽心机,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去水城威尼斯游玩时,他还不忘向导游咨询,威尼斯一些建筑物的水下木桩是如何保持不腐烂的。导游告诉他,木头是湿千年、干千年、不干不湿三五年。而随着梅雨季节的来临,周敬琪收藏的根艺很受伤,一些树根已经开始发霉,甚至出现开裂的情况。
看着不少根艺的状况越来越不好,周敬琪很是疼惜,他并不希望这些有艺术品位的根艺继续受损,想把它们捐给专业的博物馆,用专业技术让这些树根得到有效的保护。
“我收藏这些根艺,就是因为我爱好它,我觉得这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有历史意义在里边,从没想过要出售。我想把它们捐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根艺文化,知道‘城墙根’。”周敬琪说,他特地联系了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对方对他的根艺非常感兴趣。
展示根艺,诉说城墙历史
为此,记者联系了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陈列研究部杨国庆主任。杨主任告诉记者,这些根包砖算得上是一种派生出来的有特点的文物,因为它们见证了南京城墙未被列为文物之前,那段年久失修、无人问津的历史;也见证了近30年来南京城墙被列为保护文物后,对其修缮和保护的功绩。另外,周敬琪老人对这些根艺的重视,也是市民对南京城墙钟爱的一种展现。
杨主任称,他们也看过周敬琪的根艺,有些确实不错,他们将于近期去老人家里将这些根艺带回博物馆,并为周老颁发捐赠证书。“我们还考虑将这些根艺向市民进行展示,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许多市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都提倡保护绿化,却还要将城墙上的树木清除掉,这些城墙根能告诉市民树根对城墙本体的危害是巨大的。二是对城墙根价值的一种展现,让大家都了解并且知道它。”杨主任说。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