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让文物好好活在当下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运行
2017-01-1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吾好
文章分享至:

 

【事件】 敦煌莫高窟推出最新科研成果——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

【观点】 如何“合理利用”文物,是城市管理决策者、文保人士和广大民众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动态化、数字化、对象化,让文物好好“活”在当下                    

近日,敦煌莫高窟推出了最新的科研成果——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面对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再次激发了人们对这一难题的思考和热议。

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城市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强调保护常常被视作蹈常袭故、食古不化;寻求利用则被指工具论思维,会影响保护。这两种思维方式其实是把利用与保护对立了起来。如何权衡拿捏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和度量,怎样才是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并最终达到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即实现文物“活化”的目的,从而展示好、传承好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包括城市管理决策者、文保人士和广大民众在内的全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文物“活化”,首先得让文物动起来,也就是静态文物动态化。故宫博物院近日制作的《雍正行乐图》动态版,贴出了9张通过数字技术处理成动态的《雍正行乐图》,并配以网络化的搞笑图说,在文物原形态、原神态的基础上,赋予文物新的生命活力,力求将传统、枯燥的宣传方式向现代、活泼的渗透方式转变,让古老的文化时尚起来,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笔者日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位”特展时,其独特的创意设计与动态版《雍正行乐图》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展览中引入互动机器人、卡通互动游戏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声、光、影、音互动技术的表现手法,让乾隆穿越古今,与观众趣味互动,让历史不再“板着面孔说话”,让古代人物不再遥不可及,似乎一下子“复活”在当下,是那么的亲切可近。

文物“活化”,也离不开数字化。文物数字化不仅保护了原生文物不受损坏,也给文物插上了翅膀,让其在更广的天地间遨游,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如敦煌莫高窟,随着游客数量的逐年递增,不能承受之重让洞窟变得拥挤不堪、空气污浊,洞窟文物的耗损已成为“不可逆”的事实。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建立,就是出于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考量,改变了以往游客进窟参观的单一模式,形成观赏高清数字电影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复合模式。通过数字化将文物从原生地“搬”出来,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降低旅游开放对石窟文物保护的压力,还能改善旅游服务质量。而且数字化技术还可用于影视创作、多种艺术创新、保护监测、科学研究和多媒体推广等,便于莫高窟的文物信息快速广泛传播和多重开发利用。

文物“活化”,更要实现对象化。文物是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是为广大民众服务,文物“活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普惠于民。文物不是私人“宠物”。近年来,文物认养之风在地方盛行,甚至变味,文保单位成了私人会馆或高端私房菜馆;有的地方干脆把推行认养作为“解决城建与文物矛盾”的新办法。一时间,“文物认养”在某种程度上变相成为国有资源的私人化,文物成为了某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宠物”,文物保护和服务的对象变得模糊不清。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是有意义的探索,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文物的归属不能变,它属于全民,一切利用都要以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动态化、数字化和对象化都是文物保护与利用可资借鉴的方式,但鉴于文物类型多样,每处文物都是独特的“那一个”,因此,搞好文物合理保护利用,还要注重实施分类指导,精准管理,探索不同类型文物合理保护与利用的实现途径。

责任编辑:吾好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数字展示 莫高窟 雍正行乐图 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