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hi艺术网站上的一条凤凰艺都高薪聘请营运总监的广告格外引人注目,在多为展览宣传、机构推荐等广告内容出现的艺术媒体上,如此高调发布一条招聘广告实属罕见。
对于艺术行业内的各个画廊机构来说,常规招聘网站没有能和各个艺术机构精准匹配的对应选项,行业内也尚未出现能解决该问题的专业平台。而这些属于表象的人力资源困境,又反映出哪些导致这些现象的本质问题?本期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凤凰艺都副总经理赵庆东、亚洲艺术中心行政事物部经理张晓芳和雅昌艺术网总经理兼总编辑朱文轶,请他们分别从近年新晋艺术机构、老牌台湾画廊企业和服务于艺术圈的门户网站的视角来说说他们对圈内人才缺口现象的看法。
赵庆东:真心期待艺术圈出现专业猎头机构
对于赵庆东来说,此次在hi艺术网站上发布招聘广告是一次尝试,随着凤凰艺都近五年的发展逐渐在国内艺术圈有了一定的认可与知名度,集团正在酝酿第二阶段的发展规划,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现有职位中分化出一个更加具体专项的营运总监。而对于常规的招聘网站来说,赵庆东认为这些网站目前并没有和艺术行业内的工作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对接,只是在大的文化分类范畴下有一些模糊的职位描述。对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因为艺术行业是个太小的圈子,在整体社会行业内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还没有成为社会人才的主流方向,所以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资源和渠道。
而对于目前常见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或者通过公众号来传播,赵庆东认为也有其优劣。发布之初呈爆炸的势头,但随即便可能沉底销声匿迹。圈内的媒体平台可能对专业类的人才更有针对性,但对于有集团背景的艺术机构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来说,往往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需要懂得企业运营、艺术家推广,实现企业的品牌预期需求,这类复合型人才是每个企业和画廊都想找的,但很难遇到。
对于招聘艺术人才难的种种现状,赵庆东觉得圈内需要有一个专业艺术公关性质的猎头机构,对于各个机构的属性以及运营特征有深度了解,同时建立包括艺术家、艺术从业者、求职者的人才库,让整个行业的人力信息对称透明起来,形成一个平衡机构与人才供求关系的招聘渠道,相信这也是许多画廊和机构的心声。
张晓芳:长久稳定的人员阵容最为重要
对于台湾老牌画廊亚洲艺术中心来说,则更加强调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对于画廊的入职员工,亚洲艺术中心一直有着比较长期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试用期的培训与测试,包括对画廊背景知识的了解,签约艺术家的概况,三个月转正后会根据个人能力、部门人员情况分配到展览研究部、客户公关部、行政事务部其中的一个部门。这种严谨的人才管理培训制度使得亚洲艺术中心长期以来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员工阵容。
长期稳定的员工阵容使亚洲艺术中心并没有面临“招人荒”的情况,但对于行业内的人员问题,张晓芳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专业院校毕业生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要求过高的薪资待遇;二、外界对画廊工作内容存在误解,认为会像表面上看得那样轻松、优雅,他们没办法接受一些琐碎的、繁重的、枯燥的日常工作。三、一些有艺术机构工作经验的人士通常会以自己的经验来做事,但其实企业和企业的文化背景、经营理念都是有差异的。对于招聘人才的素质,艺术专业出身并不是亚洲艺术中心考虑的惟一因素,人品、态度和对艺术行业的热情比所谓的专业更重要。
在招聘渠道上,亚洲艺术中心暂时还未发现有效率和质量高的途径,基本通过正规招聘网站和豆瓣社区等方式,亚洲艺术中心也期待着能有一个艺术圈内的专业招聘平台。而作为北京画廊协会的一员,画廊协会也会对画廊从业人员进行一些专业培训,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专业的艺术从业人员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极为可贵的。
朱文轶:画廊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型行业
作为艺术行业内的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在今年5月发布了两篇关于画廊行业人力资源现状的观察文章,调查采访了大量画廊,也证实了画廊行业招聘困境的现状。在朱文轶看来,问题的起因在于画廊根本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型的行业,画廊更多依赖的是画廊主本人的资源和专业水平,并没有像其他行业那样规范的人力资源系统,也很难传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人才需求概念。
除此之外,画廊行业人员的兴旺和艺术市场的交易情况也有着直接关系,拍卖市场决定格局的情况意味着以画廊为主的一级市场不会有大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强调所谓招聘平台的作用没有太大意义,去做好艺术品的线上基础设施建设反而显得更为实际。围绕艺术品供应方、艺术家、画廊、藏家各种行业相互的需求目前还没有一个线上的体系来完成。雅昌无意于追求艺术电商的潮流,而要让所有的艺术从业者把线上当做一个真正的工作平台,这是一个有别于艺术品交易的产业生态链。
而对于行业外人才进入艺术圈工作的可能性,朱文轶也表达了他的看法,画廊在运营中需要借助一些行业外的经验和眼界,多一些外界的人才可以为艺术圈引入一些活水。但眼前的问题是,这个行业是不是足够大,足够有吸引力和前景。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这个圈子是否有继续扩大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