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69周年纪念日。二战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给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浩劫。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对那些遭到战争毁坏的古建筑、古遗址乃至优秀的器物、纸上艺术品展开复建、修缮的行为。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战后德国持之以恒地修复了大量的被毁文物。参观这个国家各地修葺如旧的古建艺术品,心中不断在想:修旧如旧,底气何来?
眼中所见,老城里到处是哥特式、巴洛克式老建筑,是那种黑灰和麻白相间的墙,繁富的雕镂镌刻那是必须的。因为不懈的努力,曾经遭受重创的城现在绽放的却是震撼的美
喜欢徜徉在德国的大城小镇,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中世纪,老建筑或者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或者属于崛起的普鲁士,也有可能是魏玛时期的物件,但一色的黑灰静穆、淡定古雅。
虽然,科隆大教堂因为德国天主教通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才在二战中免遭轰炸,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可是今天我们已经丝毫看不出曾经的创伤了,看到的只有气势恢宏、轻盈雅致,还有繁复雕镂,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它外观的“烟熏火燎”,那也许就是战争留下的印痕吧。
因为法西斯的残忍无道,二战后期盟军对德国境内的大城小镇展开过地毯式轰炸,很多城市都被夷为了平地,德累斯顿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但我们徜徉在茨温格尔宫、塞帕歌剧院、萨克森皇家教堂,已经看不出战争的痕迹;登上布吕雪平台,对面的古董建筑一样的安静、雅致而绅士:一根根高高的科林斯柱已经烟黑,建筑上的石头、雕镂一样的黑灰相间,只有蓝色的屋顶和顶上的金色柱子能看出其实这些老建筑都是最近重修的。
走进茨温格尔宫内广场,就只见左手边的一栋房子绑着脚手架,看来又要修补了;右手边,两翼款款合围抱着中间稍高的圆台,那一定是皇室观礼的台子了,当年那位潇洒的菲特烈王子和他的漂亮新娘衣裙飘飘地站在这个台子上,一定是感觉好极了吧。而今,它们一色的烟熏火燎过,带着二战的硝烟就这样沧桑着让后人铭记战争的黑恶面目。重修的这座巴洛克式宫殿,重曲线、重装饰,华丽炫目;还有被宫殿围合起来的1万平方米大方场、大喷水周围的出浴仙女塑像、顶似王冠的王冠门:我们流连不愿离开。
还有精彩的,当然就是皇宫外面的这幅《王侯队列图》的壁画了。它总长101米、高约10米,上面镶有2万多片瓷砖,至今仍为世界上最长的瓷砖壁画,数不清的游人在它面前穿梭络绎而不绝。知情人说,这幅画创作于19世纪末,完成于20世纪初,最初是用颜料绘在墙上的,但禁不住雨水的冲刷,于是德累斯顿国王找来意大利工匠,将壁画按照原来的模样烧成了一块块小瓷砖,拼贴到墙面上。画面展现的是1123至1904年间,萨克森的所有君王与他们的侍从的写实画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这幅画幸免于战火,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
一路走着看着,一路就听见人说:“保存得真好!”“人家爱惜东西。”“这些建筑怎么逃过轰炸的?”“哪里呀,是战后重修的。”“重修的怎么看起来像有几百年的样子?”
最常见到的德国老城常常都是黑黢黢的外墙,其实那是德国人修复古建筑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能快速氧化并成为“历史”,细心的德国人就是这样呵护他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
到处是黑黢黢,石头塑像是,基座是,就连萨克森皇家教堂的望楼也是,为什么?真的是它们长久地在战争的滚滚硝烟中熏炙落下的黑灰吗?其实不是,他们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被复建的古迹新品。
德累斯顿素有“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之称,但在二战后期惨绝人寰的大轰炸中,市区被夷为平地,大火连续烧了几昼夜,130万居民被炸死13.5万人,35000多座建筑物遭到破坏,茨温格尔宫(Zwinger)、圣母教堂(Frauenkirche)、塞姆佩尔美术馆(Semperop-er)、日本宫(JapanischesPalais)、歌剧院等古代建筑连同这座名城一起被毁灭了。两德统一后,德国人开始有计划地修复这些给他们带来无数荣耀的古老建筑。
我们来看德累斯顿人的骄傲——圣母大教堂是怎样修复的吧。“人们从废墟中共挖出8390块立面、围墙和天顶的石砖(占总面积的1/4),但其中只有10%完好无损,修复过程中一共参考了1万张原始设计图的旧图片,对石料进行重新定位、测量和拍照,然后将它们安放到合适的位置。这些石料的资料后来都被存放在一个总计超过9万张数码照片的数据库中”,可见德国人做事的认真和细致。这样一来,2005年重建完工的圣母大教堂,建筑材料43%是从原教堂废墟中挑拣出来的;这些材料经过建筑师运用三维电脑技术对照旧照片,其中三分之一强的材料被用到复建工程中,它们现在都还在先前的位置上。
这样一来,工程进度当然缓慢,慢就慢,怕啥?7年后,圣母大教堂修复成功,德国人成功涅槃出废墟的美:重建后的大教堂,新旧两种石料混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白掺杂斑驳陆离,夕阳下远远望去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国际象棋棋盘。于是,圣母大教堂载满了历史的沧桑,就这样绽放苍凉的美冲击着每一位访客。德国人还在教堂外刻意放置了一段废墟墙面,乌黑且百孔千疮的断墙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罪恶。
修复古建,仅有细心和认真是不够的,专业了才能善待古建古物,才不至于“建设性破坏”,才能让尘垢褪出祖宗传下来的锦绣华章
有人说,修复圣母大教堂体现的是人类宽恕与和平的境界,但我更多读出来的是德国人修复古建筑的专业和艺术灵气。巴洛克风格鲜明的圣母大教堂恢弘穹顶下十分明亮,到处是柔和的黄色、粉色和蓝色,墙棱边缘一律镶着金边。穹顶下,从圣坛处开始呈放射状展开的靠背长凳,因了穹顶倾泻下来的光线,活脱脱如石落水中荡漾开来的层层涟漪。美极了!
为何德国古建筑的修缮复建成绩让世界啧啧称奇?那是因为二战以后,德国的文物保护与修复走出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了中等职业培训学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修复人才的两种途径。
德国中等职业培训学校遵循传统的培训模式,即学校教育与学徒训练相结合。入校先看高中毕业证书,那是必须的;但仅此还不够,还得现场动手看能力。记好了,你在进入正式的修复培训教育前必须完成2-3年的手艺技能培训,这些技能包括如陶艺、牙技师、锻工、象牙雕刻、钟表制造、设备安装、建筑绘图、木匠等等。进校后,虽然理论学习也是必需的,但动手操作要占教学内容的四分之三,这样锤炼3年,通过考试后你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啦。美丽的圣母大教堂、茨温格尔皇宫的复建都有这些毕业生的身影。
不仅职业学校,上世纪80年代末起,德国的柏林、德累斯顿、慕尼黑、科隆、斯图加特等城市的高校也纷纷设置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因为社会需求量大且标准高,高校当然应时而动。高校的学制要长些,教学安排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及做硕士或博士论文。
这些进入文保领域的学生,专业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考古出土文物的修复(金属器、玻璃器、陶器及其他出土文物);模板油画和木雕;壁画和石刻;古建筑和木雕上的彩画、彩饰;纸张(手书的文字、版画等);摄影技术,现代化信息存储技术;现代材料和介质;文化技术史上的遗物;民俗学物品;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玻璃绘画与玻璃窗;建筑与城市建筑及修复等等,那都是要学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必然对祖先流传下来的艺术精品充满敬畏、充满兴趣,自然就会钻研它,于是让废墟重新绽放荣光,让华章再现锦绣也就水到渠成了。
●评论关键是悟透它
欧洲文物保护成果博览会今年11月又要在德国莱比锡办了,名字就叫“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和改造博览会”,展示的是他们保护、修复、改造文物的传统手工技艺和修复技术,有兴趣的赶紧去,德国和欧洲成熟的经验、先进的设备、被修复的成品(包括器物和建筑),肯定养眼。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对待祖先传下来的艺术结晶,最重要的是:敬畏它,悟透它,然后才是修复它。敬畏,你就不会乱动,不敢长官意志,不愿随便乱来;悟透它,你就要去琢磨这块石头这根梁原来在什么位置,弄明白当然需要时间。需要时间怕什么?这些好东西都已传了成百上千年了,还在乎多那么几年?慢慢琢磨你就得了正果。有了这些,如果你还受过专业训练,修复它就是必然的结果。
最可怕的是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没了它就什么都敢干,就像那只进了瓷器店的大象,结局必然是毁灭性的“建设性破坏”,所以有业内人士说,对老祖宗的东西毁得最多的是最近三十年。呜呼哀哉,痛!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