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冯智军:艺术不应是噱头
2017-0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近期各项重要的展览活动甚是热闹,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委实让众多艺术爱好者收获了“秋天的硕果”。

在国内,除了陆续开展的全国美展各大展区,94日开幕的“上海艺术影像展”,作为专注于艺术影像的国际博览会,在众多追求大而全的博览会中独树一帜。时下各种艺术博览会轮番上阵,且动辄冠名以国际的名头,似乎唯此方能彰显其“高大上”的品质,但如何把艺术博览会做的有特色、有成效、有价值,确实需要多些思考、少些浮躁,艺术品不是简单靠数量取胜的商品,艺术也不应是拿来做噱头的商标。

同样是上海,“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本周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正式启动。在对艺术家们的作品进行各种评选、评奖的今天,国内对艺术评论的类似关注确实不多,而且对艺术评论的关注往往是落在了各种指责和不满中,这里边有艺术评论自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对艺术评论需求的某种扭曲和误解。希望这个“旨在推动当代艺术展览的独立评论,鼓励和支持全球范围内的有志于展览评论的写作者,促进艺术评论的对话交流、深度研究和批判性思考”的奖项,能够对今天的艺术评论的发展有所裨益。

国内的艺术圈热闹,国际艺坛也是如此。从96日持续到127日的第31届“圣保罗双年展”,让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巴西。巴西圣保罗双年展1951年由意大利实业家马塔拉佐所创立,与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本届“圣保罗双年展”将采取实验研究的形式,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邱志杰作为唯一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也将带去他的作品“地图计划”。圣保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本身。回顾近年来,国内的各种双年展、三年展陆续举办了不少,但多在几轮过后就销声匿迹了,个中缘由虽然各有不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大多不具备良好的持续造血机制,以致发展艰难,难以为继。

在做好展览和活动的同时,怎么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近艺术,走进美术馆、博物馆,也是需要多加思考的问题。各场馆在艺术推广方面近年来是屡见新招,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做法值得借鉴。台北故宫博物院继去年推出“朕知道了”纸胶带之后,近日又推出了包括夜光运动手环、圣旨文件夹、密奏文件夹、明信片、立体贴纸、手绢、束口袋等“朕又来了”系列文创商品,在推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类推广,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的今天,颇见成效。当然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少不了众多艺术家们的参与。继去年在中国火了一把的“大黄鸭”之后,霍夫曼本周分别在伦敦和台湾带来了新作“河马”和“玉兔”。只是艺术的推广和普及,势必是个长期的过程。如何保持品位却不孤傲,普及审美而不媚俗,赢得市场而非迎合,个中尺度把握,尚需细细考量。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全国美展 冯智军 国际博览会 艺术 艺术影像展 展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