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马六明:大家对我的创作形式有误读
2017-01-16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马六明

 

One Day, No.2, 2009, Mixed media, 200x150(5pcs each)

 

No.13, 2012, Mixed media, 200x150cm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与伴随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也正在经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金融资本社会的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中国人都在经历着这个时代的变迁,当代艺术群体中60年代的艺术家群体形成的艺术视野和鲜活有力的艺术现象丰富了同时代人们的心灵史图式,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为中国文化景观提供的独特视觉经验有着独立的研究价值。

马六明自1989年’状态系列’行为表演为开端。1993年到北京,与其它艺术家共同创立北京东村,成为当代艺术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同年,马六明以妖娆美丽,雌雄同体、难以阐释的”芬·马六明”而广为人知,迅速成为他的符号化标识,并且受到很多国际性展览的邀请,展出照片或进行现场行为表演。同时,他还涉足油画、摄影、多媒体等媒介,展现出不停息的先锋精神和多向度的艺术视野。 “由於芬-马六明这个形象的出现,异化的身体(男身女脸)不再是超现实主义的怪诞现象。自1997年以来, 1993年至1996年期间,马六明的行为作品较多采用叙述和象征的手法。今年,马六明在学古斋画廊韩国首尔空间的展览是带有一定回顾性质的作品和新作品,它包括了90年代行为艺术的影像,照片,早期的绘画以及近几年带有探索性质新绘画材料的画作,雕塑等。从马六明的创作脉络和新作品的展现,以管窥豹来观察60年代艺术家在过去20多年的实践以及今天的状态。

记者:此次在学古斋画廊首尔空间的展览有影像、摄影、雕塑以及绘画,请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情况。

马六明:这次展览展出的有带有一定的回顾性质的作品和新作品,它包括了90年代行为艺术的影像,照片,早期的绘画以及近几年带有探索性质新绘画材料的画作,雕塑等。这次展览的全面展出主要是想给韩国观众呈现出我这么多年的创作脉络,让我有机会能够与韩国朋友有更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

这次与学古斋的合作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很专业。专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对艺术以及艺术家的选择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二是他们做展览也很专业,从布展,推广以及很多细节上,让我看到了他们非常认真的一面。我认为这两点也是成为专业画廊所具备的两个属性。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禹燦奎先生(学古斋画廊老板)很多年前就曾经跟一个朋友去过我的工作室,之后我在光州双年展以及在首尔的个展他都去看过,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关注,考察着我。最终选择我也是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受市场的影响,因为最近我在国内的市场并不好,这也是禹燦奎先生让我很尊重的原因。

这次展览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当地的藏家很专业,开幕式当天过来的藏家都是西装革履的老头儿,他们都是韩国很资深的老藏家。韩国多是收藏很多年的老藏家,尤其是当代艺术,这在国内很少。因为韩国当代艺术比中国走的早,他们的艺术接受能力受欧美影响很大,对艺术的态度相对国内更显得成熟。

记者:大家熟知您更多的是行为和影像的作品,这次展览的绘画、雕塑作品于之前的作品是怎样的关联?

马六明:我的绘画在内容上跟我以前的行为艺术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说是我用绘画捕捉了芬.马六明的行为中完美的瞬间,使其成为永恒的存在。大家可以从画面上看出,画面里很多的人物形象都是来自于行为现场的人物的形象;另外这次展出的之所以有雕塑作品,源于2001年我在瑞典斯帕尼亚的个展。当时也是一个大型展览,空间很大,当时的录像与图片作品完全撑不起来展览现场,当时我就在现场那个大空间里做了一个白色的小空间,为之做了10个雕塑作品,没想到当时展出的效果很不错。所以这次韩国的这个展览为了展示效果,我沿用了当时的雕塑。

记者:回归到绘画,对于您而言这样的方式表达有怎样的差异?近期您的创作相比之前有怎样的变化?

马六明:问到这个问题是大家对我的创作形式有误读,其实在我多年的艺术历程中,绘画创作一直与我的行为艺术并存,我是在行为创作的同时,绘画一直在持续,更准确的说是我在2004年完全停下行为艺术表演,将创作重点转向了绘画创作,而不是回归。我做了大概10年的行为艺术,现在倒是更向往我曾经的油画专业,而且在我看来,《芬.马六明》已经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行为艺术作品,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发福,身材也有了变化,所以我选择了与我的“情人”分手,用我的绘画语言从行为艺术中再度分化出来,从而创造了“十分之一秒”。

记者:作为19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您的成长背景对您的创作有什么特殊意义?

马六明:大学时期对国外现代主义的作品看得比较多,比如说印象派啊,还有德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博伊斯以及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不少艺术家都对我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我自身的成长是从8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90年代,我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当时我们那一代人已经出现了停薪留职的现象,还有社会盲流的出现,大家都在那个时代开始放纵着自己的叛逆,而我在那个时期坚定要完成自己儿时艺术家的梦想,萌发了让自己做一个独立的职业艺术家的念头,后来这个信念一直伴随着我的艺术道路。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1960年代艺术家在创作上有怎样的共性?

马六明:中国的艺术家在90年代,已经开始尽力寻找个人化,那个年代大的社会环境,每个艺术家有着自己的艺术体验和不同的艺术追求,所以后来出现了一批很优秀的具有自己独特语言与风格的艺术家。

记者:您个人的创作以及成长道路相对1960年代艺术家的整体状况来说,有怎样独特的个性?

马六明:相信每个艺术家从从事艺术创作开始,都在为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而努力探索,我也不例外。我的艺术语言的确定跟我的生活轨迹有关,从早期的东村梦想,年轻时的激情与当时很糟糕的社会环境的强烈反差,我也经历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直到发现自己的身体语言,“芬.马六明”的诞生,我独特的艺术语言也从此成立。

记者:进入不惑之年,在您看来艺术家的创作通常会进入到怎样的状态?

马六明:实话说没有什么变化。我的创作一直是根据自己的内心与感觉走,所有的作品都是很自然的一个结果。十年的行为艺术从偶然的开始到自然的结束,到后来完全转向绘画创作,很幸运我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不惑之年的我更希望自己延续这样的状态。而我的创作也会在延续之前创作的同时也会有新的探索。

记者:在您看来,在这个时间点回望这一代人创作,推出《1960》的展览有怎样的意义?

马六明: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是一个评论家的水准,也是评论家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多活跃在90年代,也是中国艺术家有自己的思考走向个人化的时代,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能把我们这一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重新拿出来进行疏理,做这样一个展览,我认为它的意义只有以后才能看出来,也一定能够体现出来。

记者:对比90年代较现在创作环境、状态和比较而言主要的差异您认为是什么?

马六明:跟90年代比,随着社会的进步,创作环境自然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这个环境并不是影响我们创作的主要因素在这也就不详谈。谈到创作状态的改变,说实话跟之前我回答你的一样,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很幸运我成为了一个跟着自己的感觉与内心来做艺术的人,我也从来没有设计与规划过自己的艺术历程,所以创作状态一直还算很好。

后记

1991年,马六明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1993年,马六明终于来到了年轻艺术家聚集的东村。方力钧以“玩世现实主义”引领圆明园画家村,而东村的代表人物则是张洹和马六明。芬-马六明作为马六明的另一个自己,大概有十年的历程,2000年以后,马六明的创作从行为艺术转向架上绘画。对马六明来说,他的绘画或许是他对行为艺术中的芬·马六明的缅怀,也是对曾经参与过他行为艺术的观众的想念,他们共同创造了这些值得回味的作品。自1993年芬·马六明被创造出来以后,弹指一挥间,至2013年转眼已二十年,她不仅是马六明个人艺术创作演变的结果,也折射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画作 雕塑 马六明 创作形式 当代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