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夕照》《暮雨》《水痕》展现的天地自然的变化,在观者的想象中成为真切的图像;《绚——海洋》《卢森之恋》《金韵》则更为抽象,吸引观众驻足的是画面中明丽绚烂而不媚俗的色彩碰撞……8月29日至9月9日,作为“第七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由山东省文联、山东艺术学院、民族文化宫主办,山东美术馆、山东省美协、国家民族画院承办的“情系桑梓·王林旭超象艺术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的超象艺术作品60余件。
本次展出的是王林旭一批有代表性的超象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超象艺术在创作技法、材料和视觉上的典型特征,也反映了王林旭的创作历程以及他在关爱大自然的视角下对于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每个艺术家都有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也需要面对自己所在的现实世界。艺术创作是对古、今世界的一种文化表述,它折射出的是艺术家对历史、传统和时代的态度。我的艺术态度和我的生长环境紧密相连。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都在我的心里、我的画里,我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倾注着对家乡的情感和体验。”王林旭说。
王林旭专门为此展创作的长达14.1米的巨幅超象作品《齐鲁青未了》,气势撼人、意境悠远,深刻反映了厚重博大的齐鲁文化内涵。一幅《齐鲁青未了》,既是他30年后荣归故里,赤子情怀不能自禁的畅快抒发,也是本次展览的点题之作。这件作品是王林旭在考察山东美术馆整体环境后,内心激动进而触发创作激情所作,正如山东美术馆馆长徐青峰所说:“是王林旭的内心和山东美术馆相互碰撞之后产生的作品。”
从墨竹到超象
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最初接触王林旭时,他在画《墨竹》等一系列作品,“从中可以看出来他对传统的吸收,同时,他可以从传统里面找到一些真谛”。王明明说。
其实,早在王明明接触到《墨竹》等作品之前,王林旭就在超象的创作趋向上进行探索:1981年到1990年,他一方面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特质,另一方面也学习和体验了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刘国松、吴冠中等画家创新水墨艺术的经验;1990年到1992年,王林旭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潜心研学横山大观、平山郁夫、东山魁夷、加山又造等日本绘画大师的技法,体味金银粉等材料带来的审美效果,并开始尝试把东洋的绘画理念和技法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作之中。
而探索“墨竹”时期,王林旭正受邀在纽约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与艺术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并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亚洲文化中心研学。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和美国现代艺术家开展广泛交流,另一方面又利用各种参观考察的机会,感受西方现代艺术不同流派的绘画特点,借以把握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思想脉搏,并重点研究了毕加索、布拉克、蒙德里安、米罗、康定斯基、布朗库西、克利、马蒂斯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画作特点。由此,王林旭认识到,一种新艺术要立于世界高度,需要在能够获得世界共鸣的艺术观照下,借助世界性的艺术语言来完成。
超象,就是王林旭在深入研究东、西方绘画艺术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一个艺术范式,它起源于1200多年前中国学者司徒空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理念,代表了一种取自具象之外、略去万物形态、追寻生命本源的艺术表现方式。
从超象到笔墨
展览开幕式现场播放了大卫·格瑞特的《四季》,王明明感觉这跟王林旭的绘画路子很近,“20年前,我跟他聊,他说他在想一些大的人类问题——环境问题、战争问题、工业化问题,我说你可以用这些东西去表现你心中的想法。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他就画出一大批抽象作品,他不再局限于传统墨竹的小情调,而是放眼世界,能够感觉到艺术应该在世界的舞台上有所见识”。王明明认为,虽然王林旭作品的形式是新颖的,但他抓住了最核心的问题——中国艺术家如何把中国的意境、中国的意象表现出来,“所以能看出来,它是中国艺术家画的,而且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对水墨的感觉和特质,同时兼顾对其他材料的综合利用”。
王林旭的超象艺术,被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目之为“自然与人文、意象与抽象、富丽与清雅”的有机融合。在艺术语言上,它蕴涵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神韵,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宇宙观,同时融汇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审美精华,为中国水墨画赋予了光感、量感和体积感;在绘画材料上,则以宣纸为载体,使用水、墨、矿物颜色、金粉、银粉和铜粉的同时,配合以火山灰、咖啡粉、花草汁、树浆、翡翠石、南美红土等具有原生态特征的材料,强调了朴素的绘画美学,彰显出画家关注大自然的艺术境界。而美术评论家王镛看了王林旭此次展出的新作后表示,相比2011年的作品,此番新作的重要变化是对色彩、机理、金银材料的控制十分谨慎,重新强化了水墨因素。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看了展览后说:“王林旭的超象艺术作品展的重大意义在于,改变了人们对国画、油画这两个画种的既成认识,感受到是传统也好,现代也好,都让老百姓的审美理念有了重大改观。”
从笔墨到世界
评论家殷双喜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王林旭唱的不是地方曲子,是《国际歌》。”评论家鲁虹表示,中国水墨画一直在中国文化圈里面转,走向世界确实有很多困难。怎样走向世界?这是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面临的问题。
超象艺术概念自2010年正式对外发布以来,王林旭的创作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地多次展出。他的艺术创新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政要的喜爱和热议,得到了国际艺术团体的认同。联合国授予王林旭“世界杰出超象艺术金奖”,并在联合国总部大厦长期展示超象作品《互动的世界》和《共同的家园》。联合国大会主席耶雷米奇曾说,超象艺术具有跨越文化、宗教和国别的共享性审美特征,是一项用艺术沟通各国人民心灵、积极而成功的世界性成果。联合国副秘书长泰格艾格奈瓦克·盖图则认为,王林旭的“超象艺术”系列作品表现了自然和现实世界,展现了人类的精神和灵感,也抽象化地展现了他内心关注的世界,给人很大震撼。
“超象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它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阐述了一种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艺术话题,关怀自然、人文、环境与生态,也成为生态美学的艺术;其二,超象艺术是当下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人们视觉艺术的需要,是感知大自然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对大自然关怀和对生态发展的忧患,是多元文化共同努力下的艺术成果,是艺术正能量的体现。”王林旭说。
生态观、国际话题,这正是王林旭的超象艺术能够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中国画走向世界是一个时代课题,因为我经常到国外参观,在国外展出的中国画家作品,观众的反响并不热烈,也不会有轰动效应,往往是观者寥寥。我认为中国画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出自己,走出传统的笔墨程式。如果只一味地关注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当代的外国观众很难欣赏和接受。”王镛表示,王林旭恰恰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作为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必须关注当代人类共同面对的与人类生存命运攸关的焦点,特别是艺术文化关注的焦点。“我回顾了一下,第四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生态与家园’最有号召力,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投稿空前踊跃,而且作品质量非常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抓住一个当代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王林旭也是这样,他的超象艺术特别关注水污染、沙尘暴、雾霾、荒漠化等人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这也是王林旭能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的作品能够走向世界、唤起各国观众共鸣的重要原因。”(文:张亚萌)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