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从2000到2013”彭薇的艺术探索
2017-01-14 来源:吾艺网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彭薇,1974年生于成都。199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6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编辑。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Sigg CollectionM+MuseumDSL Collection等机构收藏。

彭薇《浮玉图》 355cmx637cm  2011 年 宣纸水墨 24件组合平面绘画

2000 《遗石》——彭薇

石头是我艺术道路的开始,从这以后,我找到了自己的语言,一个真正不同于传统中国画,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技法。我发现我可以用这个技法来篡改石头,这样一个如此传统的中国的东西,被无数人画过的东西,但这种篡改非常个人,也非常当下。我发现,这是一个其它系列之外能画到老的东西:画石头在我这里如同充电,当一个系列进行到我已非常熟悉,热情减退时,回到它,我又有了新的热情。

彭薇《素园组画》 68cmx138cmx42009年 宣纸水墨

中国古代文人有一句非常哲学的话:我恨不见古人,也恨古人不见我。在中国人看来,“古人”与“我”,只是时间的不同“点”,见或不见,才是中国人在乎的事。这就是为什么我画石头时从示念及“当代”与“传统”。我不在乎“重复”,当一件事物被重复,它的时间的点,已经变动了。时间是不会重复的,或者说,时间就是同一与重复。

彭薇《绣履记》2002年 宣纸水墨

2002 《绣履记》——徐累

彭薇的“绣履”充满这样的包裹,这样的面纱。那碎屑的外饰,几乎是她工作的所有乐趣。网眼的织物、锦缎、串珠、丝带、荷叶边、金银箔、羽毛边、匕首跟,加上蝴蝶,卷草、桃叶、缠枝、石榴之类的刺绣,姹紫嫣红,风情万种。尽管是以彩墨意指“绣履”的原状,但某种自足的情绪和稍许的挑逗,还是一目了然的。

彭薇《绣履记》34cmx34cm 2002年 宣纸水墨

绘画之“履”,在此体现出它的戏剧表情,变化莫测,令人缭乱,有些像另外的化妆秀。“空虚”是一种本质存在,但是,装饰这种“空虚”,用美的法则暗示已然失去的“物”的曾在,这本来就是某种享乐的事情,何况其中还包括了更重要的用心?

彭薇《绣履记》34cmx34cm 2002年 宣纸水墨

唐代评论家司空图的《诗品》中说道:“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对彭薇这批作品的过度诠释,也许是无趣的事。如果她那里有一个意义中的中心存在,毋宁是朝内旋转,复归于最初的深渊。而在此刻,我们只有确信眼前的“娇尘软雾”即词汇本身,“没有一颗宝贵的心,没有一种隐藏的力,没有一种重要的秘密”(罗兰·巴特),如此,“鞋”的符号含义就透明如镜了。当这样的认知通过彭薇的纸上形式固定下来的时候,“绣履”,既不能穷尽“鞋”的全貌,也不能穷尽“鞋”的概念的全部意义——但是,无论如何,它始终以这个内容为出发点。倘若评者的意识没有过多干涉,“鞋”,只是让人联想到鞋,它正在重获失去的地位,仅此而已。

彭薇《弱肉强食》198cmx210cm 2011年 纸本水墨

2003 《彩墨锦绣》——冯博一

与其说彭薇是在画服饰,不如说是在“画皮”,因为它多少承载着繁复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及时反映时代变迁后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种种标示之一。而彭薇在与人身最近距离的服饰上聚类附彩,包括她正在创作过程中对“亵衣”——现成品的描绘,实际是公共空间中服饰的隐喻性在显示着她本身的经历、记忆和趣味,服饰的逼真性渲染着缥缈的虚幻性,这里的一切毫无疑问是“过去”,但却是如同自然之物的属性一样虚拟着过去。具体的各类服饰被线描、色彩、勾勒匀染所笼罩是她水墨展开的关键,尽管她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但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因为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她寓情细末微节,凸现了水墨自身的质感与神秘,我们在观看她的作品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细末微节。

彭薇《千里江山》85cmx155cm 2007年 纸本水墨

她是从现实的个人经历中剪裁历代的服饰片断去排遣、释怀她的记忆、爱好,尽管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但她们仿佛如真丝绢帛上勾勒出的淡影,呼应和营造了这种间离的效果,在怀旧、伤感中重新寻拾梦一般的自由与憧憬,呈现出凄艳、阴柔的风格。

彭薇《汉宫春色》70cmx39cmx22cm2011年 麻纸水墨

2007 《双重现成品的妙用》——陈丹青

彭薇新作是双重“现成品”的妙用,二者的材料均属唾手可得:包裹服装店塑料模特的宣纸在剥离后成为空荡荡的女身,因纸的质地而窈窕轻盈,遍布其上的山水、昆虫、人物,是对各种中国经典画面美丽局部的衿衿戏仿,因彩墨笔致而谐趣盎然——绘画的平面性被颠覆的,同时被型塑,这些物体表层的依附性彩绘,理论上当然属于雕塑作品,观念上具有暧昧的装置意识,事实上作者仍在宣纸上画画,效果上,则绘画的观赏此时乃取决于一尊雕塑,又在雕塑的三度空间中与绘画欣然遭遇。

彭薇《波斯随想》71cmx15cmx20cm2008年 麻纸塑胶

上一代本土画家得自普普意识的创作多少是单向思维的图式模仿,在彭薇这里则属个人游戏。彭薇的“绣履”及“锦衣”系列原已民兼具中国画的古典雅趣和后现代的符号性简洁,但毕竟为国画类别所囿限,目前这批新作一举逸出传统范式,而在三度空间的装置游戏中,“国画”性质在物质化陌生化的过程中被彻底篡改,而国画的神韵竟不曾丝毫丧失,委实清新可喜。

彭薇《脱壳》

2011 《脱壳》——彭薇

彭薇说,我一直强调,我不是在画春宫画,而是在画一种爱的感觉,一种轻柔的、易碎的、脆弱的美。中国的春宫画,不像日本那样狰狞、痛苦,甚至跟全世界都不一样,中国的春宫画里,每个人都特快乐,把性看得稀松平常,甜蜜又隐晦。在我看来,这是特别健康、自然的性观念。但古人的春宫少了一点意味,所以我选择了用鞋子作为载体,来表达这种轻柔甜蜜又私密暧昧的感觉。

彭薇《脱壳》

画在绢鞋里,因为鞋子有私密性,有点遮挡,会让春宫画更有意思,想想看,如果是平面的呈现,就没有那种情趣了。但我想说的不是关于性,而是关于美和爱,我觉得这有点戏仿,有点小小的幽默,有点好玩。所谓美与性毫无关联,美与美有关,性与性有关。’”

国画,在彭薇的手中,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非传统。

2011 《彼时彼地》——彭薇

你小时候一定干过这样的傻事儿——在手上得意洋洋地画块手表,双手乱颤,招摇过市。当这样一种孩子气的行为成为一种艺术,也开始有其深刻的意义。

81天的连续行为,是为了用时间体会时间,也是为了用对时间的记录,希望自己不再执念于伤痛。彭薇:“时间对每个人公正,但时间也残忍。有些事因为时间变得清晰、永恒,更多的事,被时间好心地抹去——其实,连时间我也不太相信。有时我们不得不保持沉默,等待时间过去,而时间永远不等我们。”

彭薇《但见曲水不见觞》(局部)200cmx37cm 2012年 宣纸水墨

2012 《手书》——彭薇

2012年开始的《手书》系列,可以说是对传统绘画形式的戏仿,是游戏,也是回看,这种回看非常个人。因为,我非常喜欢手绘书,无论西方的,伊斯兰的,还是中国的,它们在我眼里不仅仅是书,是艺术,而且是一个个小小的而内涵丰富的装置艺术作品。因此,我任凭自己的喜好来组合其中的内容,执意地绘制封面,自己来选择缠绕卷轴的缎带颜色,自己缝制。最后,定做装这些作品的木盒。整个过程,我都非常喜欢。

彭薇《少女叹》(局部)182cmx36cm 2012年 宣纸水墨

无论卷轴还是册页,传统中的锦缎装裱部分被我改为完全的手绘。即,在这些作品中,装裱也是绘画,它完完全全与其中的绘画成为一体。不仅如此,古代绘画中的提拔(文字)部分也被我篡改,如《少女叹》的文字,我写的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歌《虚幻》,题目《少女叹》却又来自席勒的另一首诗。文字与绘画的内容在此作品中有一些联系,但这种关系比较有趣。因为我觉得浪漫派诗歌的感情夸张,与中国画含蓄的表达正好相反。

彭薇《偶然疏远的梦境》350cmx35cm 2012年 宣纸水墨

另一幅册页《偶然疏远的梦境》的文字,我写的是法国作家马拉美与女画家莫利索的通信,其内容是关于德加的身体、马奈的绘画以及一些日常的问候。这样的文字与此作品的山水似乎毫无关联,但我却觉得它们又像是有些许的联系。前代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与中国古代绘画对于我来说是梦境也是遗迹。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冯博一 北京画院 南开大学 女性服饰 彭薇 徐累 手书 石头 绣履记 装置艺术 陈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