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致开幕词
周京新先生致辞
艺术家张江舟致辞
嘉宾合影
【吾艺网10月16日讯】2014年10月15日下午3点,由北京正观美术馆、南京芥墨艺术馆联合主办的“易象——南北写生对话展第二回”在正观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南北师生写生作品一百余幅。北方参展艺术家有刘进安、徐加存、张明弘、赵飞、屠鸿辉、姜浩、郝世明、阎盈汐,南方参展艺术家有周京新、刘懿、束新水、秦修平、徐钢、房汉陆、梁雨、单鼎凯。北京站展览将持续到10月30日。开幕式结束后,正观美术馆举办了主题为“水墨古道,其命惟新——写生、教学、水墨的使命”的学术沙龙,参加学术沙龙的嘉宾除了南北师生,还有艺术家张江舟、梁占岩、刘庆和、何家林、李文亮、杭春晖、王煜、狄东占、方勇、陈智安,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谢晓冬,雅昌艺术网副总编裴刚等,策展人刘梓封,南京芥墨艺术馆馆长鲁文、艺术总监葛高路,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执行馆长张春滟等。
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首先阐释了此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水墨古道”就是传统的延续、发展;“其命惟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演变出新的图式、观念、精神表达。写生和创作具有统一性,两者都要求艺术家表达自己内心的本真和真实感受。正观美术馆致力于对85’思潮至今三十年的中国画发展流变进行学术梳理,此次展览集中了如此多的当代水墨精英,实属荣幸。刘进安、周京新两位先生作为老师,他们都培养自己的学生发展个性;作为艺术家,他们从传统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体系。
艺术家张江舟谈到:中国画教学是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写生的目的是在学习传统的前提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鲜活气息的过程。此次展览是一个有品质、有学术追求、非常鲜活的展览,其中的很多作品能够触动观者的灵魂,因为艺术家们画出了他们自己的个人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时代性、精神性。
艺术家梁占岩从教学这一出发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教育不是为了注满一桶水,而是要点亮一盏灯,把学生的心智唤醒,让学生找到自我,建立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好的老师不是征服学生,而是因势利导的去塑造学生。
艺术家何家林也简单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作品的优劣与否,关键在于艺术家的修养、人格、能力、境界,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刘进安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模式,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髓,但他的作品不是纯粹、肤浅的山水画,而是“进安水墨”。周京新是南方水墨画的领军人物,他对水墨本身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自然物象的水墨经营能力,都非常令人钦佩。
艺术家李文亮认为南北两地在文化传承方面一脉相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南北方绘画上得差异。在他看来写生有两个意义:一、写生也是一种创作;二、写生是素材积累的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首先肯定了“南北”这个选题的意义,他认为南北师生走到一起是为了互相借鉴、互相感染,不管是对教学,还是对自己的绘画追求,都大有益处。面对不同的写生环境,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大自然中,要忘记传统,忘记现代,一身轻的面对物象。写生就是画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就是直面画家与自然的关系。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我们如何创造出与传统绘画同等价值、同等审美高度、同等品质的作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画家缺失了一个作品与自身的关系:一、绘画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二、作品内容必须跟艺术家自身有关系。我们要提倡有说服力、有创造力、能够回到中国画原点的现代艺术。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认为:写生是一个修正、充实、锤炼自己的过程,每个人的选择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写生的结果也就不同,要在写生中发现自己。中国画从传统经典里面体现出来的语言品质实际上是一种模拟自然的方式,如果忽略了对自然形态这种中国画生存状态的模拟,对中国画语言的研究就很难进行下去。当代中国画及以后的中国画实际上已经变异了,它承载了很多负担,包括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也包括我们自己附加的各种政治色彩,例如目前依旧存在苏联教学模式就是当前中国画教学的一种负担,但这种负担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演进的必然。中国画的本真,属于中国画的传统经典,而我们现在所讲的笔墨,已经很难确认它的评判标准了。
在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谢晓冬看来:我们之所以提出“水墨的使命”这个主题,是因为水墨的未来及发展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总体上可以视为文化的困惑。他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水墨的使命”的一些困惑:一、中国的文化能否形成以传统文化思想为核心的世界影响力;二、面对多元化的水墨范畴,水墨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三、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之下,水墨的未来发展是否要坚持一个体系。
雅昌艺术网副总编裴刚评价此次展览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刻意的写生状态的碰撞。保持水墨的精魂,并且把新的语言方式与现实物象、图像结合在一起,最后产生艺术家自己的语言面貌,这是此次写生的意义所在。不论是写生还是创作,最终表达的都是艺术家面对物象或图像时流露出来的情感。
各位参展画家也就本次展览及写生活动的回顾、创作的体悟各抒己见。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