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心和她的陶艺作品《萌芽》
9月13日,英国《金融时报》刊载《中国古代的“瓷都”景德镇拥抱21世纪》,介绍了包括她在内的3名中国陶艺家;11月1日至12日,她将应邀参加美国“2014大格尔夫海岸艺术节”,并到当地大学讲学,传播中国陶瓷文化。
她,就是林逸心,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邵阳女孩。
情定创意手工制作
20多年前,林逸心出生于邵阳市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母亲是一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林逸心学过6年钢琴,父亲的心愿是让女儿长大考上音乐院校,当个钢琴家或音乐家。但是,林逸心高一结束时突然对父亲说:“爸爸,我不学钢琴了,我要画画!”
父亲很是意外,却还是答应了她的要求。高二刚开学,母亲就给她报了长沙市明德中学美术特长班。3年后,考取了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系绘画专业。大二时,林逸心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毕业后出国留学。大三过完英语六级,大四考完托福,后来被英国的巴斯大学、诺丁汉大学和伦敦艺术大学同时录取。经反复权衡,她最终选择了伦敦艺术大学,研究方向是创意手工艺品制作。
留英之旅兼收并蓄
林逸心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在英国留学期间,她的QQ空间引起腾讯网、人民网和中国教育新闻网等网站的关注。人民网决定为她开辟第一个留学生个人专栏“林逸心留英日记”,独家发表了她的留学日记110篇,图片180幅,新浪、腾讯、搜狐等200多家网站均予转载。
去年6月,她的25万字的专著《在英国的419天》出版发行;今年9月15日,《参考消息》及其官网分别以《创新艺术家聚集景德镇 欲恢复中国瓷器大国地位》和《创新之风吹进瓷都景德镇》,全文转载英国《金融时报》文章,并以她的一幅现代陶艺作品作为题图,重点推介。
林逸心在留学期间利用节假日,结识了一大批欧美的著名艺术家。硕士毕业后,她又有幸认识了英国著名女陶艺家马格丽娜·奥罗克,并应邀在她的工作室工作了40天,近距离感受艺术家的陶艺技术和人格魅力。
创作是一种冥想状态
硕士毕业后,林逸心回到长沙,长沙的两所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林逸心一个人跑到江西景德镇,与乐天陶社签约工作一年,负责教育培训和同步翻译。她的主要工作是陪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参观景德镇传统陶瓷厂和民间作坊,介绍中国文化,每周五还为外国艺术家的艺术讲座做同步翻译。
在景德镇,陶瓷行业有严格的风格流派,许多人都是凭着一技之长而自成一体。林逸心不是科班出身,论技术,她可能不及景德镇街巷里的民间匠人;论流派,她还是有点雾里看花,摸不准门道,但林逸心也有自己的优势,她有扎实的绘画功底,较好的文学素养,又掌握了拉坯、修坯、配釉、烧窑等全套技术,尤其是接受过西方当代陶瓷理念的熏陶,更善于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她在陶艺创作上富有较为鲜明的个性。
林逸心说,陶艺创作是最接近自然的艺术,因为专注于与泥土的交流,心无杂念,会很快进入一种冥想状态,甚至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幻觉,在这种状态下,会不断地消解以往的记忆,用心去把握整个坯胎的变化和平衡,从而达到自己预想的最佳效果。
在作品结构上,林逸心喜欢不拘一格,常常给人一种不规则、非传统的抽象风格,她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大自然。在她看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实用型陶瓷是一种艺术,但非实用型陶瓷作品也是艺术。她的陶艺作品看上去像是在森林里遗落的某种东西:皱皱的知更鸟蛋壳、某种植物的花苞等。这些作品,蕴涵着对人性、自然、历史的思考。
让陶土发出自我声音
有人问林逸心,为什么跑去遥远的西方学习当代陶艺?林逸心笑说,自己并不是要舍弃传统陶艺技术,只是觉得中国传统陶瓷虽然引领世界数百年,但现在欧美甚至亚洲的日本,当代陶艺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中国。逸心说,西方很多当代陶艺家将中国传统的陶瓷器皿转化为纯粹的视觉形式语言,寻找其最完美的结合点,其实也是基于对传统造型的理解。
再过几天,林逸心就要启程赴美,应邀参加“2014大格尔夫海岸艺术节”,这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艺术节之一。谈到今后的陶艺创作和努力方向时,林逸心坚定地说道:“借助陶土发出自我的声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陶艺之路,这个过程或许艰难,但因为喜欢,我会一直走下去!”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