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历史的寂静无风--崔国泰绘画作品展
2017-01-16 来源:中国美术展览馆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历史的寂静无风--崔国泰绘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4/11/15~2014/11/20

展览城市:辽宁

展览地点:和平区三好街19(近文艺路)-(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展人员:崔国泰

参展作品:

 

《废弃的机场》 2008

 

《海》 2014

《核潜艇》 2010

 

《红色大厂房》 2010

《鸭绿江大桥2 2013

 

作品

 

作品

展览介绍:

当世俗世界突然从习惯的贫乏变得过于纷繁,人们的迷失与焦虑也会随之而来。在普通民众向神灵祈福,或者贸然置身于飞变的物质生活,从此放弃对心灵的探问时,艺术家崔国泰选择进入历史和哲学的世界,梳理感性思考,以便让艺术解构真实世界支离破碎背后的真理与情感,成为当代艺术的可能。

崔国泰先后毕业于东北师大、中央美院油画系和清华美院绘画系,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油画展,其作品《体内的疯子》同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崔国泰的创作方法,在于恢复‘思想绘画’视觉表观的同时,锲入原始主义的酒神精神,以实现对现实的远距离审视和知识分子性质的解释……即使画家给出的画面信息是晦涩的视像或充满矛盾的冲突,但仍不失为在精神废墟营造‘抽象寓言’的高度自觉。”(岛子《具象社会语境中的精神漫游》2001

2005年,陈丹青为崔国泰策划了《伟大的残骸》画展主题。画展开幕式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崔国泰的创作方向给予了高度肯定,“一个艺术家,他看到大工业时代在自己家乡的衰颓过程,他能够抓住这样重大的社会题材,并且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精力去创作,这对于当代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而批评家栗宪庭也曾指出,崔国泰是最深刻触及中国大工业废墟题材的画家,他的画风影响了中国绘画界的很多    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巴特学院教授Patricia Karetzky则专门在海外撰文,分析了崔国泰作品的学术性:“崔国泰的创作引发出多重意义——历史的、政治的和情感的——与暴力而混乱的过去联系在一起……他的画幅巨大,仿佛要唤起他所描绘事物的纪念碑性和曾经的辉煌。”

“崔国泰成长于1960年代,正是大跃进之后,那时,新中国全力建设工业与军事基础设施的动力,迫使每个人都为作坊和工厂炼钢。崔的作品反映了这些事件,当时无数大规模的重型生产机械、工厂和其他此类建筑物覆盖了整个国土……他也见证了现代化进程对这个时代的终结……21世纪初,这里的工厂倒闭时,成千上万的工人下岗失业,数百万吨设备成了废铜烂铁。自童年便熟识此地的他,画了这些建筑倾塌的最后阶段……在儿时看起来伟大而长存的建筑物,已不再具备神圣的属性……崔用物质世界的衰颓来表现这种短暂无常。”(Karetzky《锈永未眠》2009

“崔的近作……颜料的堆积仿佛要撕裂建筑物的实体性……强健有力的画法又一次起到了隐喻的作用……光斑公然反抗了用单一光源照亮所有景物的西方惯例。不规则的浅色区域制造出一种焦躁不安,断断续续的抽象明暗图案……作品中的冲突很多,建筑部分的结实造型与表现主义的用色相互妥协,技术纯熟的透视画法构成河流空间的景深感,与明亮区域拒绝图绘性视错画法的随心涂抹相反,单色厚涂的抽象构成否决了风景图像的表现性。” (Karetzky《锈永未眠》2009

而崔国泰则把艺术创作作为个人至真至诚的生命抒怀:“90年代我开始抽象绘画的尝试,试图在中国画大写意和草书里寻找一种内心世界的图景,这是一种很私密的个人感受,一种酣畅淋漓的绘画阶段……《伟大的残骸》系列是这一阶段的延续,它们是一种对故土的眷恋,是对一个行将消失时代的苍凉回眸和记忆,也是对自己受到重创的心灵的抚慰……无论如何,艺术都应该是感性的,诗意的,是废墟上的精灵。”

如今,崔国泰以平淡至极的宁静重入他哲思冥想的领土。这一时期,大海成为崔国泰艺术世界里的灵魂歌者。他用各种新方式尝试本真创作的可能性。比如他反复构建“间离”的维度,以便使画面纵深不断突破观者心理维次,终使幻觉、迷梦和蕴藏者般的浑厚深远与意味悠长,成为观者与画面之间无风的徜徉。

批评家岛子曾这样标识崔作品中的 “色”:它已远离具象社会的语境,而着意于“空”的所思。它抽离、提取元初的石头般的沉寂,并使本质性的事物在沉寂中发生。此刻,艺术折射出的人类灵魂之光,不仅是伟大的呼唤,更是领受神圣之风吹拂后的彻悟与宁静。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国美术馆 绘画作品展 辽宁 崔国泰 体内的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