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11月17日讯】2014年11月14日下午2点,“云之象外——江大海作品展”媒体见面会在北京艺术8中法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揭幕,展览的策展人为艺术8主席、曾任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的亨利-克洛德·顾索先生。
1946年,江大海生于南京一个文人家庭。祖父江竹清以书法见长。因而,江大海自早年起便饱受传统文人氛围的熏陶。进入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之后,江大海逐渐对画面的构成产生了格外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体认西方文化,1986年,江大海赴法国巴黎,90年代前后即开始抽象艺术创作。二十余年来往返于中法之间,现已成为当今中国抽象绘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2000年左右,江大海的抽象艺术开始实践独特的观念与方法,即将画布铺展在地,然后用刷子沾丙烯加水颜料,在画布上甩撒出“点”,通过控制不同色系、层次的点汇聚成一幅幅“云图”。
江大海创造出这样一种审美画面:兼顾形式感与精神性,造型渐趋单纯,却又并未舍弃自然。对江大海来说,数学秩序的形式构成始终是潜在的必须要素,但又并未全然接受几何抽象的理论和造型实践。其作品中的空间表现手法较少地继承文艺复兴透视法的预定构图,而是更多源于中国山水画中的平行关系,但又通过光的浸润,构造出天地神人关系中的精神性。
对抽象艺术在国内80年代的发生、90年代的发展,批评界有种通约认识,即认为是炒西方的冷饭,几何抽象或形式抽象在中国只能是“缺项”,将抽象艺术看作是一种原生的纯西方艺术,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艺术界近大半个世纪;进入2000年后,对抽象艺术的认知和批判越来越多纳入到文化研究视域中来,一方面通过反思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抽象性,重建中国自我的审美叙事;另方面通过这一重建,对现代性本身展开反省,换言之,以此重建中国自身的审美现代性范式及方法论——当然也有批评家认为,其意义恰恰在于体现了中国主体身份的焦虑。
策展人亨利-克洛德·顾索认为,江大海的艺术根植于中西方文化精神的精髓中,萃取出这种精髓中可对话的关系内容并通过艺术实践使之融合。故而,“江大海的绘画显示出了这种超脱”,也即超脱于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的焦虑和在传统文脉中重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渴求。正如江大海毫不掩饰对伊夫·克莱因、尼古拉·德·斯塔埃尔和罗斯科等艺术家的倾慕,顾索从音乐的角度认为,江大海的抽象艺术与德彪西的音乐存在精神上的共振。
据悉此次展览作为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活动项目之一,将持续到2015年1月8日。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