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正在进行中,波澜不起的背后其实微波荡漾,有人对这种依赖美展的评奖体系颇有微词。这次全国画展出现构图最多的就是“躺在沙发上的女性”,起码8张以上,这还是筛选以后的结果;“躺在沙发上的女性、向日葵、吃早餐”等绘画主题和照片画,更是频频出现……到底这种美术展览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它曾经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起过怎样的作用?存在什么样的弊端?应该如何改进?
而立之年 彭伟(重庆)
“按道理,全国美展条件很好的,但令人感动的画反倒没有了,件件都好,可哪一件感动你了?”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对羊城晚报记者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前不久在杭州的浙江美术馆举行。开幕前夕,身为本届美展油画展评委的许江重新把浙江美术馆里上上下下三层又走了一遍,把600件作品上上下下又看一遍。他感叹,600件作品原来是这样一个概念:密密麻麻,连大厅的走廊都包起来挂作品。
可是这么多的作品,件件都好,可鲜有令人感动的。“这次全国画展出现构图最多的就是‘躺在沙发上的女性’,起码8张以上,这还是我们筛选以后的结果。”他发现,在这个全国最高规格的美术竞赛上,“躺在沙发上的女性、向日葵、吃早餐”等绘画主题和照片画,频频出现,值得反思。
一个人的美展
一个国的美展
许江第一次接触全国美展是在1984年。当时的油画展区在沈阳,刚考进中国美术学院的许江辗转奔赴沈阳看展览,然后才到杭州报到。转眼三十年,他从看全国美展怦怦心跳的青年,到努力挤进全国美展的青年,变成了评委,而这个评委一当就当了15年。
从1984年的第六届到2014年的第十二届,许江将全国美展视作记录他那一代美术人的尺度。他说:“全国美展是中国艺术的丰碑,记录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宏大步伐,同时又是一个奇特的尺度,记载了我们的成长。”
在新闻发布会上,许江讲述了杭州和全国美展的历史渊源。1926年,林风眠就任北平艺专的校长时,就希望能够举办全国美展。后来他离开北京,受蔡元培委托担任大学院全国美展的筹备委员会主任,他的使命就是创办一个学院、组织一个全国美展。
1928年秋天,林风眠在杭州筹建了美术学院。他在当年的文章里提出,中国的文化要发展,要有若干个注意,第一个注意:不能缺乏艺术的批评。“你看,这跟今天讲的一样。今天我们所有的文件上还讲,缺少理论研究,缺少艺术批评。这就需要一个全国美展的舞台,推出新人。”许江说。
1949年7月,新政权还未成立,全国文代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了一个全国性的展览,之后这个展览到了上海,又到了杭州的中国美院陈列馆展出。“今天,我们讲十二届全国美展,第一届就是从这一届算起。”许江介绍道,此后,全国美展成为不绝如缕的文化现象。
谁搭台谁唱戏谁就拿奖多
全国美展再次回到杭州,是半个世纪后了。1998年,中国美院申办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但由于没有展厅、美术馆,败给了汕头。据许江回忆,从那时候开始,开始痛定思痛,呼吁要建美术馆。“建设美术馆的呼声,就是来自于这样一个全国美展的竞选当中。”
同时,浙江省美协和中国美院对全国美展就高度重视,每一年都是抓得早,全体动员,而且对所有的老师提出要求。“所以,在1999年之后,然后2004年、2009年,这三届美展当中,我的印象当中我们是全国历来最好的。”许江说。
而到了2014年,申报油画主办区的只有杭州一家。“为什么没有人PK?因为我们太强了,人家也不来跟我们比。”许江同时坦言:“油画在我们这儿展,在我们这儿评,搞不好你说怎么办?我们都曾忧心忡忡,向省里拿了那么多钱,结果大家兴致勃勃地来了,如果到这里办一个奖都没有,剃了个光头,我们搭台人家唱戏,那就白花力气。”
从最终结果看,力气没有白花。银牌以上推荐作品9件,浙江画家占5件,金牌作品也出自浙江。
上一届画“吃早餐”得金牌
现在到处是“吃早餐”
在谈及本次全国美展时,许江主动提到展出作品的问题。他认为,画家对生活的思考还不够,构思重复,画面重复,手机时代的表象画、浅表画等所有的弊端都体现在这里了。“出现构图最多的就是‘躺在沙发上的女性’,起码8张以上,而且都是竖着躺,这还是我们筛选以后的结果。”
不仅“躺在沙发上的女性”,还有向日葵也很多。葵花是许江近十数年重要的创作主题,跟风画葵花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许江并不否认这个现象和他个人的关系,但他表示:“如果只是以为许江画葵,许江会是评委,所以我画葵他就会投我一票,那就错了。”在本次全国美展上,“我看大大小小向日葵挺多的,原来有十几张后来删掉了一些,留下五六张。”
更引人注目的是,以“吃早餐”为题的参选作品也不少。“上一届一张画吃早餐的得了金牌,现在就到处是吃早餐。”许江这样分析。
除了题材问题,许江还特别提到了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在本次美展评选时提出的观点:照片的造型不是绘画造型。在本次美展中,对着照片创作照片画的现象堪称泛滥。“其实,对着照片画画一看就能看出来,如果皮肤的深浅明显、边缘线清清楚楚,一定是对着照片画的。如果是写生,随着光线的变化,看到的物体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不只有年轻画家这么干,有些画家对着照片画甚至连打稿都不愿意打,直接用投影仪把照片打在墙上,让学生描线后他来上色,就变成他的作品。
艺术竞赛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我既不参加全国美展,也不参加各种投标。”艺术家陈侗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一直以为最开心的莫过于创造作品和作品卖钱。当不少画家把参加全国美展视作重要的艺术经历时,陈侗却更欣赏那些利用画廊把作品卖出去的艺术家。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陈侗,以我行我素的艺术主张闻名,是最早的广州当代艺术参与者、推动者。二十年来,他通过出售个人画作,自办博尔赫斯书店,影响及于珠三角的艺术工作者。
一种落后于时代的体制
羊城晚报:对很多人而言,从参加全国美展到进入美协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您为什么不参加全国美展?
陈侗:大学毕业不久我参加过一次,30岁之前也试图参加一次,不过后来就对它毫无兴趣了。之所以不参加,主要是我意识到它作为一种体制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包括美协也是。它们现在好像就是为艺术上的弱势群体而设的,而我不属于这样的群体。我也不是任何级别的美协会员,我很生气那些拍卖书说我是美协会员。在艺术上,通往成功的道路有许多,全国美展相对于其他来说是最无效的一条道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都比它的标准站得高(尽管我实际上未必能达到它的标准),所以绝对不可能对它再有兴趣,就是当评委也会觉得很无聊。
羊城晚报:不参加全国美展,您有遗憾或损失吗?拒绝美展,得到什么?
陈侗:我也不是拒绝全国美展,而是根本不觉得有它的存在。我已经为了钱而画了很多迎合市场的画,如果再参加全国美展,那我的名誉就真的成问题了,会有太多的污点。
羊城晚报:您曾表示“我不追求艺术,我就是艺术”。不参加美展是一种姿态,更是您的“作品”?
陈侗:我为自己创造了太多属于自己的机会,但机会不等于艺术。所以,艺术上,金钱以外的虚的东西我是根本不在乎的。我甚至不会去表达对全国美展的态度,所以对于它我是没有姿态。我说过,我只关心钱和创造的快感,其他的对我来说都是假的。
羊城晚报:在缺乏其他途径的时代,您个人是如何找到美展之外的出路的?
陈侗:既然“我就是艺术”,就不存在找出路。我以前很讨厌和大家一样去画画,后来穷到极致了,就有人出手搭救我,结果我画得比任何人都多。尽管这样,我还是更有兴致去做画画以外的艺术工作,而我始终觉得开心的是我的绘画才刚刚开始。
美展制度会保留也会有所改变
羊城晚报:美展可能是一个画家“升值”的途径,同样是把作品卖出去,美展所提供的途径和画廊有什么异同?
陈侗:艺术市场更看重一个画家的职业和地位,这虽然是一种不幸,却又是摆脱不了的现实。全国美展提供的主要是荣誉,对画家的市场帮助不是很大,因为入选的画家很多并不在一个理想的生存位置上。另外,入选全国美展的都是一些花了很多力气的“力作”,而市场特别是民间市场是没有能力收购这样的作品的。当入选的画家从事市场化作品的创作时,他们未必能有好的表现,而是退回到很一般的情况,这等于是不给市场机会。
羊城晚报:您如何看待今年美展新增的“实验艺术”类型?
这应该是全国美展的与时俱进吧。这种共冶一炉的做法好像很民主,但不会有什么真正有意思的作品。
羊城晚报:在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中国艺术界是否还需要一个像全国美展一样看似权威的评选机制?
陈侗:有很多人是靠这个吃饭的,取消这个就会有另一个,叫不叫“全国美展”都一样。我们这些不参加全国美展的艺术家也都是从这样的机制起步的,只是后来走了另外的路。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全国美展的问题才不理会它的,而是别的机会和可能性更多,更像那么回事。全国美展这个制度肯定会保留下去,也肯定会发生一些改变,但它肯定起不到上个世纪那样的作用。说到底,艺术需要市场,但艺术竞赛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全国美展为什么日渐式微
被称为“美术界全运会”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各个艺术门类的复评工作已经结束,各大展区的展览也落下帷幕,进京展览作品名单已确定,160个奖项也将于年底揭开谜底。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曾留学苏联,他介绍说,全国美展模式是从苏联引进过来的,他曾参观过,当时在红场上举办的场面宏大的美展。美国的全国美展是一个局部的、门类的展览,如肖像画、人物画、风景画等,欧洲、俄罗斯现在也没有全国性美展。全国美展现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唯有中国才有的模式,成为中国一个特色。
时至今日,从全国美展到美术学院设置,都基本遵从“国油版雕”四大板块的前苏联美术体系。然而,越办越大的全国美展,影响力日益式微却似乎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坦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展览很少,所以显得全国美展的作品很集中。而现在,一年举办非常多的展览,有些作品可能已经在别的展览展出过了,大家已经熟悉了,没有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美术家也不愿意再拿出来在全国美展上展示了。
可以看到,今年的全国美展正在作出适当的改革,以适应变化迅速、日益多元化的艺术现状。
邵大箴说,中国这么多艺术家都想参加全国美展,甚至得奖,大家都想怎么画才能符合国展对作品的要求,于是出现模仿前几届获奖作品的现象,所以作品出现很多雷同的问题。对艺术创作来说,压力越大,障碍越多,问题也越多,历届都存在。有意识形态的压力,对作者和评委都有压力,画应该是很自由的,但是由于压力太大,所以造成没有放开手脚画的状况。
越办越大的全国美展,影响力却日益式微。当有媒体记者抛出问题“有人质疑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展示出来的作品分量不足、影响不够大”时,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坦承:“我们主办方和美术家都意识到这一点。”
刘大为说:“如今,中国社会处于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整个社会风气有一些浮躁、有一些急功近利,艺术创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他继而补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展览很少,所以显得全国美展的作品很集中。而现在,一年举办非常多的展览,有些作品可能已经在别的展览展出过了,大家已经熟悉了,没有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美术家也不愿意再拿出来在全国美展上展示了。
评委是怎样产生的?
评选工作是体现展览导向性的关键环节。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评委决定画展水平,影响美术发展的方向。”进入第12届全国美展的官方网站,可以轻易地看到组委会的人员构成、领导调研的报道、各个展区的捷报,至于各艺术门类评委的名单,则需要有心人在具体复评工作报道里才能找到。而这些评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据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吴长江介绍,中国美协现在成立了23家艺术委员会,基本涵盖了各门类艺术的专家资源,加上已有较大影响的著名美术家,形成比较全面的专家资源库,不论是展区初评、复评,还是最后在北京的总评,每次评选都分门类从专家库中选出评委名单,再上报大展组委会审批产生。
至于专家库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评委是怎样从专家库中抽取的,相关方面并没有给出具体回应。“评委会主要由文联及美协确定,是不是每一位评委都有资格,谁去管呢?”著名雕塑家潘鹤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质问。
评委是否可以轮换?
对照往届全国美展上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二三十张老面孔事实上已经在展览上存在并延续三四届。艺术作品的评选难以具有明确标准,每个评委都会有个人的审美口味,加上个体的师徒关系和艺术小圈子关系等方面的人际干扰,一个评委的审美喜好往往决定了展览中一部分入选和获奖作品的风格倾向。评委集体的审美倾向便决定了一届展览的整体面貌。
纵观每一届展览,各级评委几乎都是固定的。正因如此,某些评委的身后,常常聚集着一群“学术”的追随者或吹捧者。而在许多国家的类似展览活动中,评委往往是轮换制的,从而给各种不同画风的画家更多的参展机会,避免以上类似情景的出现。
有哪些评选规则?
参评作品之多,让不少画家的作品待遇一夜之间回到高考美术科考试的情景。
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选展区的天津美术馆,9000平方米展线仍不够用,中间搭建了数列架子,1294件作品布满了三层展厅。不少评委需要在三层场馆中重复走六、七遍,要走近十公里。在杭州,来自全国过千幅油画布置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3个大场馆里。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评选完毕后他们为退件作品做了200个箱子,半个月以后还没有退完。
吴冠中就曾说,“优秀的作品总属少数派,票选结果基本不会令我满意。”面对数量庞大的这些巨幅作品,各级评委却只有短短数天的匆匆筛选,必须依赖评委们在最短时间里作出裁决。
吴长江曾表示,中国美协形成了较完善的评选程序,并开发了更科学、更高效的电子评选系统,“体现出我们一贯强调的公平、公正、透明原则。”但事实上,全国美展评奖体系一直为人诟病。
首先,今年的“国油版雕”四个大画种,依然实行省级初选制,即由地方依照画种的入选名额选送作品并按一定比例报送部分作品照片到展区参评,展区并不接受个人送件。换言之,投稿者未通过省级初评而入选全国美展可能性很小。
同时,全国美展同样存在不少展览难以克服的“东道主”现象。作为最近三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的评委之一,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常务副院长郭润文表示,在哪个地方申办展览,可能当地的评委相对就会多一些。这一届油画展区一共27位评委,浙江就占了4席;要获得奖项,每张作品至少需要得到7张选票支持。
有哪些新举措?
为增强全国美展对美术家,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主办方今年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刘大为称,办展至今有很大的变化,如增加了大美术概念的设计艺术,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书籍装帧、动漫等等,试图从单一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扩大范围。
本届全国美展首次开设实验艺术展区。在民营的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厅中,展出47件提名作品和5件评委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官方美术“殿堂”已然成为趋势。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指出,这样的调整仍然是小心翼翼的,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知名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出发对于当代艺术既有现象的一种认定,而较少从完全的学术立场出发作出建设性的推动。
这届全国美展还拨出专款用以奖励获奖作者,首次向获奖者发放奖金。
“那种画家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没有了。绘画是一个始终纠错的过程,我们画一个杯子,画高了抹掉、画矮了再抹掉,然后又高了再抹掉,不断接近那个事物的本质,这才是绘画的本质。而对着照片画,永远不会有错。”许江说,这个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油画界,全世界都如此。“这是图像时代对画家的一个巨大挑战。如果用手机或者是照片来呈现,就感受不到那种粗糙的、发出声音的、让人心碎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的维系就是靠绘画,这是时代依然需要绘画的原因。”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