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有点降温,在春拍总体成绩不甚理想,甚至一些大的拍卖公司的封面作品也频遭流拍的情况下,秋拍正渐渐拉开了大幕,以刚刚结束的香港秋拍为例,本轮秋拍与今年春拍相比,多家拍卖公司的成交额均有缩水。
行情过半,接下来秋拍能取得何种成绩,是否能扭转市场的观望态势,尚有待观察。相比之下,市面上精品日渐稀少,藏家扫货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甚至有专家认为,此次调整时间会长达3~5年。
藏家更“较真”宁买高价精品
截至目前,2014秋拍堪堪过半,而今秋拍卖最受瞩目、最大的热点新闻,无疑是“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获得3.48亿港元成交。在11月25日某大型拍卖会上,这件估价8000万元的明代精品最终创下新纪录,由国内知名藏家刘益谦购得。
尽管对稀世珍品不曾手软,而与之相对的,部分拍卖会无论总金额还是成交率都出现了下滑,源于普品的行情一再走低。一件来源显赫、流传有序的玉器宣告流拍,只因其过千万的价格让买家一再斟酌。
这几乎是今年秋拍行情的缩影。2014年秋拍仍然未能摆脱过去两年调整的市场阴影:一方面对珍品志在必得,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则寒意连连,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各大拍卖行的专家形容当今的收藏者——“他们的眼光更高了,也更挑剔了”。确实,中国很多藏家在经过十几年艺术的收藏和沉淀之后,已经相对成熟,普品已经看不上,宁愿将资金留置等待最中意的艺术品出现。
市场新动向:年轻艺术家受追捧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嘉德北京2014年秋拍中,当代新水墨代表人物之一的徐累作品《霓石》由620万起价,一路飙升至1840万元,不但创下了艺术家本身的新纪录,同时也代表了市场中的新动向。
对于新水墨而言,其艺术家近年来可谓出尽风头,打破个人记录的新闻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方面是市场对其作品、风格的认可,另一方面不难看出,在艺术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之后,买家更多的出于理智与冷静选购藏品,争先恐后的“扫货”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业内人士分析称,市场总体表现稳定,不论作品大小,合理价位的好作品大家都不会轻易放过。不过基本不会有意外的惊喜。各家情况之所以有所差别,更多地体现在拍品质量的争夺。
观望情绪浓厚
藏家向大拍场集中
事实上,市场的观望情绪浓厚并非新鲜话题。某拍卖公司业务部经理认为,当前市场上一方面藏家惜售情绪占主流地位,很多精品一旦拍出,几乎就彻底与市场绝缘;另一方面,当资本在价值洼地(如新水墨)板块充分运作后,很快会意识到真正的精品才是投资的方向。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大批藏家将目光聚集到大拍卖场当中,而小规模的拍卖则受制于拍品征集、真伪信誉等问题日益步履维艰。
而从拍场目前表现来看,经过这一轮的市场调整,无论是买家卖家还是拍卖公司,都能够更加理性和健康地看待市场。比如拍场开始更加细化拍品的选择与概念的打造,力争在细分市场当中谋求一席之地,这也是艺术品市场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重要表现。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