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境外保税图书展、首次玻璃艺术双年展、首次文化授权展……最近一段时间,一连串文化艺术“大戏”在上海自贸区内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接连上演。借助“先入区,后报关”、“保税临时出区展示”等一系列制度创新,自贸区文化服务领域的开放宛如一块吸力十足的磁铁,吸引着境内外文化机构纷至沓来——保税展示交易日益升温,让文化贸易“活”起来,今年基地的文化贸易规模已达100亿元。
为艺术品贸易建快速通道
设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拥有国内首个专业艺术品保税仓库,正在为艺术品打造一条展示交易的快速通道。
“原来,如果一家国外画廊想进入上海市场,艺术品运入境内之前必须先缴纳相当于关税复加增值税的保证金给入境海关。而由自贸区进境备案入艺术品保税仓库后,可以在缓征关税和增值税的保税状态下把相关艺术品长期或暂存在库内,随时参与国内的展会。”上海外高桥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高级项目经理吕燕玲说,“由交易中心向海关缴纳保证金,运至库内的艺术品能反复出区保税展示,为文化企业节约了大笔成本和时间。”随着海关在自贸区推出“先入区,后报关”等创新措施后,这条艺术品“通道”再度提速,“在‘新政’之下,境外的艺术品不需要在港口等待报关,可以直接送入保税仓库。”
高效,对于文化企业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截至目前,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入驻各类文化企业累计超过290多家,其中不乏佳士得、华谊兄弟、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等业内龙头企业。仅2014年上半年,基地入驻企业累计注册资本规模就达47.2亿元。目前,基地贸易规模较之2013年的71亿元,已增长至100亿元。“在艺术品贸易上,我们今年的总进出口贸易量达到30亿元。”吕燕玲说。
“量身定做”的自由分拨中转
交易中心还为艺术品贸易“量身定做”提供一系列创新服务。眼下,文化产品在上海自贸区内已实现了自由分拨中转。“比如有10件艺术品从香港进来展览,如果以ATA单证方式进境展览结束后,就必须10件原封不动退回香港,但现在我们可以自由分拨,把其中任何一件或多件作品根据客户需求运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展示交易。”吕燕玲说,“这正是借助自贸区‘暂时进出境展示’的创新制度实现的。”
去年9月,佳士得作为外资拍卖行在上海进行第一拍后,艺术品要继续前往新加坡展示。如果按照传统的ATA单证方式,这些拍品在入境展示后,需要运回原出口国办完手续后,才能再次出境交付,而且海外买家不能现场交易。艺术品如果海运的话,一来一回就要一两个月,即便空运来回,也要耗上不少时间。自贸区的“暂时进出境展示”就能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问题,让艺术品以最快速度“出海”。
事实上,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内企业的文化产品在进行保税展示时,无论是境内文化产品到国外展览,还是国外产品到区内展览,现场都已经可以直接留购交易了。
保税展示功能拓展到境外图书
自贸区保税展示交易并不止于艺术品。就在今年7月,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首次举办了境外图书展览。所谓“图书保税展示”,就是将以往其他行业有效运用的保税功能嫁接到境外图书的展览上,国外出版商可以将经过审批的外文图书放在自贸区内保税展示,国内及周边国家的发行商或采购商可以直接到自贸区内挑选、商谈以及洽购。如果双方有合作意向,还能直接引进版权。
此次展览通过保税方式集中展出了共计1.5万多册外文图书,涵盖物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门类,涉及英语、德语等多语种。展会现场让图书订购者通过信息采集器直接下单,可节省三至六个月的订购周期。
“这是基地借助自贸区在图书出版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对境外出版商而言,这些图书的货物状态是保税存储与展示,不需要完税或支付押金。对境内出版商而言,则省去了千里迢迢跑到国外购书的繁琐,营造了家门口面对面的国际专业图书展览平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负责人任义彪表示,基地将利用自贸区的创新机制,以国家艺术展览、国际图书展会为平台,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文化贸易的规模和能级。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