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上海双年展上展出的声音装置《1999》。 蒋迪雯 摄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开展以来,在业界口碑一直处于“两极分化”的争议中。对大量观者来说,首当其冲的是“看不懂”。双年展开幕后,百名青年参与的“今天不说话”静坐行为艺术,也被业内人士解读为艺术性批评整个当代艺术生态晦涩难懂的现状。
本届双年展有多难懂?到过现场的观众,很少会错过放在展览大厅一层中央的“点题”作品。上一届双年展上放的是直达屋顶的装置作品《千手观音》。无论从名字还是内容,中国观众不难猜出几分意思。今年的作品名为《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钢琴接上了电源和程序,据说每过十分钟就会有若干琴键同时按下,会演奏出中文“实事求是”的拟声。但这架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沉默的钢琴是不会告诉观者有这一玄机的,碰巧在第十分钟听到声音的观众,听到的也只是模糊的拟声。而作品说明上诸如“噪点既是虚空的轨迹,同时也是所有声音的集合体,而不是凯奇的《4分33秒》所体现的那种宁静”这样的文字介绍,也真是够晦涩的。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邱志杰这样评价本届双年展:“有的作品是关于工业的,内行人可以看到作品之间的逻辑、有机性,外行人仅从感官出发,看上去难免一头雾水。”在邱志杰看来,“本届‘社会工厂’与上一届的‘重新发电’论述上基本相同,但风格有别。我是艺术家,会本能地关注并照顾观众在展厅观看、行走的路线及阅读方式。安塞姆是一个有思想和有策展诉求的策展人,某种程度上,这届双年展是做给美术馆馆长们看的。”安塞姆来自德国,这是上海双年展首次邀请外籍艺术家担任总策展人。
东西方艺术家的习惯性表达方式,或许存在一定差异。但不管哪一届双年展,对普通观者来说,都显得“高冷”有余“地气”不足,这和策展人来自东方还是西方并没有太大关系。双年展不同于一般商业展览的双年展,姿态上不需要取悦大众的审美。
但是,专业人士在坚持办展理念的同时,也应该记住双年展毕竟是向大众开放的公共性文化空间。这个大众,包括艺术界的内行,也包括没有接受过系统艺术教育的外行观众。审美上不需要取悦大众,但普罗大众却需要能帮助理解艺术的“好翻译”。否则,看似平等的观展机会,因为不懂艺术的语言,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无异于盲人摸象。尤其是有些作品说明如同云里雾里的文字,其实并不一定能证明作品有多高深,反会成为阻碍普通观众走近艺术的藩篱。
回到本次双年展,且不说对内行来说究竟是“最好”还是“最差”的一次,但对于更想感受双年展的大众来说,应该是距离最远的一次。(文:李君娜)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