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所承载的文脉与中国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千百年来以笔墨理解并得其真谛者,代不乏人。而1950年代以来,山水画教育与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其影响至今仍在。中国山水画以及笔墨的核心到底如何理解?山水画教育应如何面对传统与新的时代?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上海唯一的中国画专业,但现在招生考的大多是速写、素描、色彩,这就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困难——招进来的学生或许连毛笔都没有拿
过。我认为中国画现在处在一个危难时刻。一定要明白中国画的中国是什么意思,究竟什么样的画才是中国画?”上师大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刘旭光这席话在前不久的 “上师大美术学院山水画教育研讨会”引发了众多共鸣。这一研讨会的缘起则是知名画家、上师大硕士生导师萧海春40幅解读历代山水画经典的大型高清画册《林烟洗尘——萧海春山水经典解读》的首发与其师生山水画展“同行山水间”。
从反思徐悲鸿教学方式到文化自信
刘旭光(上师大美术学院执行院长):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上海唯一的中国画专业,我们也有很多的疑惑,目前遇到了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招生困难。我们不缺生源——但是遇到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国家为了艺术类招生的规范化,绝大部分科目是没有国画方向的,因而考的是速写、素描、色彩,这就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困难,招进来的学生或许连毛笔都没有拿过,我们遇到过。
二是来了之后应该怎么教?国画的发展,宋元时代一条路,后来的文人画一条路,海派国画又是一条道路。我认为中国画现在处在一个危难时刻,一定要明白中国画的中国是什么意思,究竟什么样的画才是中国画?我们给学生应该教什么?
三是我们围绕着萧海春、邵琦等 一批上海艺术界的大家和美术学院教学力量,合作搞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在这样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蛮管用的,比大学的课程制的教
学好像要好,但毕竟我们是大学,教育必须有一个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大纲,这关系到整个国画教育、山水教育、艺术教育的重大核心问题。
陈夑君(上海博物馆原馆长):
我们文化人今天少的是文化自信。如果连自信这一关都过不去,你怎么带学生?怎么搞创作?上师大萧海春在教学中一可贵之处就是文化立场鲜明,而且敢于坚持。
另外还要谈一点,因为最近大家觉得怎么“四王”一下子热起来了,董其昌也热起来了。就拿上海博物馆来说,几次国宝展,其实和今天的萧海春师生“同行山水间”的展览思路也是高度一致的,山水画需要一种文化概括。今天中国画教育主要的矛盾,恰恰是文化范式的东西该临的临得少了,对经典名作临得少了。可能学校的老师都没有过关——现在不是说学生需要补课,老师首先要补,老师不补,你凭什么教学生?
萧海春(知名画家、上师大美院硕士生导师):
我在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现在进来的学生,读硕士,其实有一年半的时间就在基础里面,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应当是这样的。
第二个问题,因为我不能永远教下去。这种教育思想、体系一定通过不断的实践,应当不断整理,形成一个系统——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问题,要有一个师资力量的保障,主要就是培养老师,培养年轻的老师。
再一个是研究生,除了本科教育之外,还有是其它文史师资的配备——因为中国画是一种诗性的思考,文脉一定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滋生出来的。
樊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百年来,中国的文脉差不多中断了,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理念包括中国的艺术传统都是不中不西的——我们从临摹语言到造型意识到意境的构造,都应当有一
套中国自己的完整的东西。这个东西完全可以和西方对话,而且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重新建构,使之更加完整与系统,也可以吸收一些西方的学术视野, 但必须要立足我们的根本。
针对央美,建国初期领导人说过一句话,问当时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用徐悲鸿的方式,还是齐白石的方式”?——最后采取的是徐悲鸿的教学方式。现在看来,这其实是应该反思的。
不注重基本功却得到利益的时代已经过去
张伟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山水画系主任):
我想提示大家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这么多年中国画开了很多的门,你们一定要选择入门的问题,因为这个门一入进去是一个终身就会有定论的。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就
像爬山,一定要选对山,不要选一个两百米的山,否则你就不会去爬珠穆朗玛峰那样的高山。学习中国画,不要入错门,不要一踏就踏到明暗意识或者色彩意识或者 所谓的西方结构意识的门里去,你们踏到那个门我就要用西方结构的审美要求你,你们干得过西方吗?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和西方文化的长处比,
这是我对大家的也算是一个忠告。
中国画的学生不读书是非常致命的。为什么非常致命?因为到最后要养心中丘壑。养什么样的丘壑?我们现在有的人养那个丘壑,养得太恶劣了。为什么?他心中的丘壑太差了。这个涉及到读书的问题,实际上是审美问题。你们去看看很多所谓名家养的丘壑都是些什么?!
潘天寿先生当年每次进学校的时候都和学生说,“你们五年(当时学制是五年)进来全部是学基础。”但很可惜现在很多学校都忘记了,都想在三四年的时候就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知名的所谓的画家。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很多的教学方向和
教学大纲走了样。我也希望提醒年轻一代,现在有一批你们的老师或者老师的老师队伍,得了很多的利益,跑来跑去也不注重基本功,也得了利益,是的——但那个 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轮到你们的时候,不仅仅是炒作问题,还要具备相当的学识,这是最要紧的。不要等十年二十年以后该你们上场了,却什么都没有!
李磊(中华艺术宫副馆长):
我觉得山水画教育的体制性安排是很重要的,这个制度性的安排有了之后就可以持续。这个体制性安排有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萧老师已经做了这个工作,因为他的经验已经通过课徒稿和经典解读贡献出来了,也就是说这个文化财富是留下的,可以继续给大家作为范文的。
江宏(知名画家、评论家):
学中国画和学中国汉语是一样的。第一是语言、词汇,他们从传统中得到的词汇是什么,两组物象加在一起,然后那就有意境了。其实画画和说话都是一种表达,表达我们的思想,表达心境的东西。艺术的教育也是,从你识字开始,从字到词到句到文章,你通读了,你就得到。萧海春的好处是什么?他把所有的文章一篇一篇给你看,逐字逐句给你解释,你就得到了。
邵仄炯(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画家):
如果上海的山水画传承没有这样的环境没有这样的氛围,没有像萧老师这样的人来引导我们,实际上靠自己面对经典,我们感受是有一段很远的距离的。我觉得我
慢慢琢磨到一些方法,我也认识到这个方法我非常坚定的认为这个方法是对的,或者我是理想当中这样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我就比较实在的去扎扎实实的做这件事 情。
顾村言(《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执行主编):
中国画传承到现在,其实并不仅是一个绘画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中国画和西画不一样,它是人品与学养的综合体现,对其的反思也涉及文化的反思,包括刚才所说的萧海春老师的文化自信,这里面可探讨的话题非常多。
对于临摹,前年我和郎绍君与萧海春老师三人有一个对话,郎绍君有一个观点我印象一直很深,他就说中国的临摹是一个解决学习语法的问题,也就是像学习语言,你的主谓宾怎么样,怎么配词语,这个比喻是举重若轻的,打个比方——就好比现在很多人中国话其实已不会说了,这是很悲哀的。
邵琦(上海师范大学美院教授):
回到中国画本身,怎么能把中国画真正传递下去,所以我想我们在这里做一份尝试,回答“中国画是什么、中国画怎么教授”的问题。萧老师刚才说三年,其实别
指望三年之内就学会创作了,那是异想天开。我们要学的是文化,学的是精神,萧老师对艺术的虔诚,以及他通过这个手段,他表达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他身体力 行在做的。那么将来可能同学们也可能会走向社会,走向教学的岗位,怎么来传播、传授中国绘画,所以我觉得既要学习技巧、技法,同时也希望大家学会怎么把这
些东西传授给你的。 因为我们共同的愿望怎么建设自己的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真正使我们成为一个中国人。要明白,你之所以称为中国人是因为你有中国文化,没有文化无法区别你是谁。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