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艺术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鸡和蛋不离不弃
2017-01-14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吾艺网812日讯】钱锺书说过一个意思:看作品不必去见这件作品的作者。比如吃鸡蛋,不必弄明白,生这个蛋的鸡长得怎么样?钱先生的话说得很聪明。他喜欢自家作自家的事,又不相信世界上有许多好玩的人,所以编出这个好玩的说法,谢绝人。其实鸡和蛋两者不可分离,就像儿时的那个几乎永远回答不了的命题: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发现和品赏了蛋,总会对生了这个蛋的鸡,产生好奇心。被钱先生比喻成蛋的是作品,应该可以泛指文化和艺术作品。譬如钱先生的《围城》。读了它,总想问围城中的人不陌生,是否曾经见过,如今又流落在了城池的哪一边?还譬如从小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和《铸剑》,还看到他的“惯于长夜”那首诗的墨迹,对于亲炙鲁迅的向往,久久未能停息。黄宾虹晚年的画,前几天还有朋友在喝茶时候问起,那些山水怎么就那样笔墨密密匝匝、满纸狼藉得很?是什么样的黄宾虹,竟然画得无休无止,还可以被人嘉许,画还很好看?在敦煌看壁画。忽然听人说,那么多洞窟飞天壁画的衣袂里,也就留存着一个作者的名字“史小玉”。不由惦记起来,总觉得他是可以遇见的。因为所有的时空都属于飞天,描写了飞天的人不可能流落在时空的某一隅。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啊?他当时一定画得很动情,一时流连,就把名字留下来了。有关壁画的发现和品赏,是一件可以歌哭的事。而人的歌哭,总是会和酿成这歌哭的人在一起,无论天高地厚,星移斗转。

反过来说,见到了鸡,总会对它的蛋产生好奇心。在我们的经验里,如数家珍的更多的应该是关于作者的记忆,往往是从如雷贯耳的作者大名,让我们最初走进了他们的作品里。譬如屈原。大抵就是因为知道了和景仰他的伟大的诗人身份,去认真地读他的诗。我是在三十三年前,在工余时候读《离骚》的。还用白话文逐字逐句翻译,十分工整的字抄录在一本新的练习本上。前几天翻东西时看到了,很惊奇当时好认真。二十七年前去鄞县沙村画家沙耆的旧居,院墙上是主人书写的《离骚》墨迹,淋漓尽致,看着不禁热泪盈眶。还有黄永玉,先见到他之后,才看他的文字和字画。记得看到《太阳下的风景》和《那些忧郁的碎屑》,感觉可以进入内心的人,真的是有不能怀疑的理由的。在《太阳下的风景》读到了沈从文。然后又去看沈从文的书,他的《边城》。开始相信在沱江边沈从文的墓前,黄永玉伤感的眼泪,不仅仅是在怀念他的一个表叔。沈从文的文字真好,于是又想起了又一个大家公认的文字写得更好的人,曹雪芹。就去细看《红楼梦》。《红楼梦》小时候很懵懂地看过。细看的时候,是知道曹雪芹这人之后了。还有刘海粟,三十年前在上海大厦第一次见他,就被他的气魄吸引住了。听到他高吟他的新作,最后一句是“他在神州彩霞中”,到今天还记得。也是在那天后,很急切地去看他的画。看到了画,感觉像曾经见过一样,原因应该是这样的刘海粟,有什么可能不画这样的画?

到这里,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个再清楚不过的答案:鸡和蛋不离不弃,也就是说作者和作品是浑然一体的。刘海粟,还有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等,见过他们、读过他们的画,谁也不会怀疑两者浑然一体。因为两者浑然一体,钱先生有关鸡和蛋的命题,结论应该是否定的。单看作品,很难理解和走进作品。再伟大的作者,都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才华表达清楚。一是因为他还没有想清楚,和无法穷尽自己的才华。二是因为文字和笔墨,都无法跟上思想的丰富和活跃。冰山一角、九牛一毛,似乎可以表达冰山和九牛,其实相距很远,甚至完全和真相不同。“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恭敬的话,说出了有关鸡和蛋、作者和作品这个命题的真相。人和人的交流,靠一本书是不够的,是聊胜于无。因为不同年代,因为人海茫茫,所以出现了书,出现了不是作者本人的教书人。这是人间的一种可惜和无奈。十年里我见过黄永玉十多次,一次见面就是好几天,结果是:他书里写过的人和事,是他和我共同的朋友、共同的谜。后来我看到了画画时的刘海粟。满满的一大杯墨汁浇在了宣纸上,他借了天意,造就了水墨黄山。这一刻,谁都会明白,作者和作品浑然一体。司马迁和他浑然一体的《史记》真正的伟大,也就在于,《史记》留下了历史人物的伟大功名,还留下了他们本人的千姿百态和精彩。议论钱先生的这个命题,是想说,要理解作品,最好还是先理解它的作者。作品总是作者的附丽,即使作品已经令人震撼。(文/陈鹏举)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刘海粟 离骚 鲁迅 围城 史记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