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谁说中国画就必须是老气横秋的
2017-01-16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三天元旦小长假结束,浙江美术馆涌进了1万多人——他们,可都是为第三届中国画双年展而来。

20141222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画双年展,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学术性和影响力的中国画盛会。本届中国画双年展以册页为主题,共有来自不同地域的36位顶尖中国画艺术家的500余幅作品参展。画坛耆宿、中坚力量、学院新锐的优秀山水画家,组成了本届双年展庞大的阵容,他们的画作展现了中国画的多种可能。

展览将一直持续到春节后。

91岁的红学家冯其庸

他的山水画见过吗

最年长的参展者是著名学者冯其庸,他已经91岁高龄。作为一个红学家,冯其庸著述颇丰,并从小习画。自从1996年离休以后,他开始专心山水画的探索,至今已经将近20年。

冯其庸喜欢创作大山大水,“我三上昆仑,两登太华,历游中原和南部诸名山,也可算是‘搜尽奇峰’了,特别是西部山水之奇,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

冯其庸对盐水沟一带的奇山反复看过不少遍,20年间去过六次,每次要停留20天到一个月,“我曾大着胆子下到深谷,往深处走,只是看不到头。同游的人大声呼我回来,说这样的深山秘谷从来无人进去过,说不定还有野兽,我被他们催促只好回来,但此情此景,却毕生难忘。”

正因如此,冯其庸的山水画,笔法和用色都是自创的。这次展出的虽然是小幅的册页作品,但也能看出这位九旬老人胸中的丘壑。六号展厅一进门就是冯老的作品,值得一赏。

著名理论家邵大箴先生也是此次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邵先生说自己画小品册页也有近30年了。他慢慢体会到水墨小品最见功力和修养,“有时兴之所至,偶有所得;有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我从小爱涂鸦,在地上、墙上、旧书刊上;练过一段书法,那是ABC基础型的。大学最初读文学,1955年到苏联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艺术学系学习,上过素描、水彩、油画等课程,我最头疼的是素描,喜欢画形体结构要求不那么严格的速写和水彩。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画水墨,开头在宣纸上驾驭水墨感到不容易,但画了几年兴趣越来越大,特别在受到好友卢沉的鼓励和夸奖之后。大概我没有受过学院的一套训练,无知无畏,敢画,又爱阅读一些元明清文人画,虽没有认真临摹,也常常‘心领神会’,吸收一些养分,还有学习、研究西画的知识,画的不过于‘草根’,所以卢沉感兴趣。”邵大箴先生如是说。

80后画家比较少

唯一的一位画得有生趣

370后和80后的艺术家入选这次中国画双年展。虽然还不是当今中国画画坛最中坚的力量,但是这些年轻一辈的画家会给观众带来更时尚的现代感。谁说中国画就必须是老气横秋的呢?

江苏画院画家李金国,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的作品都充满乡野闲趣。“婉约画风”是评论家给他的评价,“画很少让人壮怀激烈,他的一笔一墨都在温和、委婉里。”

他喜欢山野是由于小时候的记忆。“小时候的山野是原始而神秘的,在古老而险象环生的野林里蕴藏许许多多的故事。”李金国说。他有一个《对峙》系列,就是童年幻想森林里故事的一种延续。

花鸟画家陈福彬生于1982年,是这次画展中唯一一个80后画家,他的作品《群乡蔬谱图》。

这位福建小伙子是中国美院研究生,还是浙江画院的学员。象山的山水成为他特别喜欢的乐土田园,“象山的意趣唤起了尘封心底的田园情怀,所以下定决心,执笔相描,涂写生趣。”陈福彬说,“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远远地,在半尺见宽的田梗上,一个青年背负画具,凝望远处,脚下不时踉跄,又不断找回重心,徐徐前行,走向心底的自然田园,也走向那艺术的精神田园。”(文:郑琳 吴煌)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国画 元旦 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