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拉开帷幕,吸引了不少的眼球,也引出不少的质疑声。前不久国展美术中心宣布成立,就提出要打造集艺术创作、交流、展览、流通、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艺术航母,顿时包括设施奢华、艺术家角色、投资方丑闻等问题一股脑的涌上来。国展美术中心总裁、香港俊安集团董事彭骏雄称,国展美术中心从始至终没有花国家一分钱,组织运营形式完全符合市场原则。
如若彭骏雄所说为实,对于这样一家出资方为私人性质的美术中心,旁人真心没必要太多置喙,暗中说上一句“财大气粗”做做唏嘘之状也就得了,然而舆论单纯关注这个见烂了的“航母”叫法,多少就会引得一片哗然了。彭骏雄急于出来解释也无非要澄清一些事实,省得大家盯住这架“国家级艺术航母”紧紧不放了。不过听完解释,舆论也没放轻松,既然是私人出资,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等主办方算是什么身份;签约艺术家鉴定和估价只是市场行为的话,一条龙“服务”又算什么;国展美术中心规模如此之大,尾大不掉,目的到底是盈利还是噱头?
这就多少有些吹毛求疵了。由业内行会牵头,大型企业投资,建设一个对艺术多有益处的美术中心,若是不盈利市场不买账,那也是投资方自己的经营问题,和其他没有关系。投资方合作方一多,资金上难免出些小问题,小包工头尚且免不了,又何苦苛责一个如此大的项目;再集合创作、展览、销售各项功能,美术中心也并非垄断平台,所谓的鉴定功能也只是众多估价单位中的一个,艺术品价格是买卖方双向决定的市场行为,若单纯由艺术家自己定价,想想也不会有人认可,这样违背常识的行为估计人家是做不出来的。至于什么“国家级艺术航母”,只是一个叫法问题,虽然这年头什么项目都愿意盖个某某“航母”的帽子,就是这么一提,谁又认真呢?
这是一个各种“航母”让人不断失望的时代,一个大报兼并几家办不下去的小报小刊就敢叫“报业航母”,一个快递公司整合几家运输企业就敢称“物流航母”;就算一个培训班多开设几个专业也敢打出“教育航母”的幌子,各种用生命博眼球的市场行为里头,“航母”这个招牌已经失去了其应该有的内涵,沦落为一个谁都能拿来一用的破帽子,成了一个零落的中国式高大全之梦。
艺术家本就应该专注于艺术创作,整天在拍卖行与画廊之间流连忘返也不应该是正经艺术家的工作;拥有
当然了,这些对国展美术中心的质疑也并非空穴来风,也暴露了人们对文化产业,尤其是艺术建设的谨慎与失望。艺术圈里潜规则多于明规则,很多事情大家只能心里默叹却没法拿到台面上说。“狼来了”的心理也让大家对于这种事只能是先质疑后考证了。中国式的“航母”梦和中国式的“艺术梦”、“文化梦”一样,有梦固然好,梦做的太多太虚也难免南柯梦醒后空余慨叹了。(文/周宵鹏)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