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建国以来的教育事业可谓几经波澜,具体事件咱就不提了,反正进入80年代后,新一套系统教材问世,从那时起这教材的模版基本没怎么大变过。
这本语文书你会看吗
就在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同龄艺术家的作品,突然发现有一本小册子名叫《语文》。当我看见封面时就惊了:点入相册,一张张赤裸裸的图片让我流连忘返,心想
“我小时候的语文书咋不是这样呢?要这样我天天不迟到不早退保证一百分。”
戚梦莉绘制大尺度语文书
接着我便向本书作者戚梦莉订购了一本,拜国际快递的龟速所赐,差不多两周才收到这本册子。整本书的内容基本改编自小学语文教材,每页的文字内容皆来自于语文书中,梦莉刻意用红色和拼音把关键字给标了出来,再配上画面,一下子就改变了本来的滋味(书内都是下面这种限制级的插图)。惊讶感慨之余,便想到不如去问问作者吧。
戚梦莉绘制大尺度语文书
戚梦莉绘制大尺度语文书
戚梦莉绘制大尺度语文书
为什么这册子叫《语文》,而不叫《数学》、《英语》《生命科学》之类的?
戚梦莉:之所以选择《语文》,是因为《语文》的有些课文在小学时被要求过背诵。这些课文当时在脑海里面就产生了神奇的
“力量”。大家也许都记得,老师有时候会花很久在课堂上解释某篇课文的意境,然后便于背诵。这些 “奇特” 的意境,在往后的生活中被逐渐添加了现实的色彩,从而变得更加
“瑰丽璀璨”。《语文》这本书也是模仿原版语文书的一次再造和创作的自述型达达漫画,里面使用的语句都来自原版语文课文。
《数学》、《英语》、《生命科学》这一类还没有深入研究,在未来我也会有所涉及。特别像英文课本,许多学校都使用了不同的课本,大概每位同学对其印象一定有所不同。
梦莉的绘画作品
我看了你以前的画和现在的画,感觉变化还是很大的:感觉现在的画面更虚更简单,但是反而更有冲击力了。
戚梦莉:我觉得我其实没有很强调画风。《语文》是我对叙事结构的新探索,试图找到一个驾在集体意识回忆之上的新型叙事方式;而所谓的画风,也是一种对教材造图者的
“仿造”。这种 “仿造” 让我油然感到一种奇特的自由,仿佛你今天因为有权利举起桌子上一根教鞭,其他人就把你看成老师了。
我过去的作品也依然架构在 “仿造” 的结构上,只不过选择的对象不一样,或者 “仿造” 的来源有的来自于大众,有的来自于小众。在另外一个叫做《董姐姐》的连环画中,我也运用了仿造连环画风格的叙事,从而也结合了类似宋东野的《董小姐》等新一代的复古文艺青年歌曲的调调。在画风的选择上,我觉得我时刻容易改变,因为仿造的自由深深地诱惑着我。
梦莉的绘画作品
《语文》这本书,感觉都是在对中国传统观念教育的讽刺,都是些压抑在少年心头的欲望,感觉你一下子都把它们释放出来了。
戚梦莉:我的这本教材并不是一本性教育课本。我也很惊奇,读者很快就把求学期的语文书的产出归纳成一种性压抑的结果。集体意识下很难存在私人空间,如果在集体意识所假造的私人空间中寻找自我意识的存在,那个存在是什么?我一直都很想探究。
至于性活动,是被归类于私人空间发生的活动,似乎和集体意识避而不谈的高大上话题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下产生的叙事,是否能链接一种在我们社会里特有的真正私人叙事?我也一直在想这些问题。
你小时候对性的初认识是什么样的?
戚梦莉:性的初认识,在我们小时候是无法分析的,我们大概很早都有了这种意识,但是我们无法指明这是什么。而逐渐成熟的时候,我很感兴趣这个所谓的
“禁区”,也许只是因为它的 “禁”,而显得神秘而已。
我觉得自己对性一直都处于未知状态,所以很多作品都会去把这个作为出发点,或者故事的一个成分。但我关注的其他知识,如四维空间,儒家的一些做人想法,都是贯穿我作品的主题。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