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德国艺术家"战争"铜版画展出 记录二战经历(图)
2017-01-14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奥托·迪克斯《战争》系列作品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图为奥托·迪克斯创作于1924年的铜版画《蒙特许尔斯特森林里的伤员护送》。 (主办方供图)

“于我而言,行动向来比言谈重要。我是以眼观世的人,不是哲学家。所以在我的画中,我一再表明态度,展示现实中存在的一切和因为真理之故必须说出来的一切。”说这句话的是德国新客观主义艺术大师奥托·迪克斯,其批判画系列及《战争》系列作品即日起在广东美术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穿透世界的眼睛

德国策展人、格平根艺术馆馆长维尔纳·迈耶说,“迪克斯不仅是以观察者的眼光在打量着战后的欧洲社会,他的版画更像是穿透世界的眼睛,探寻战争对人类本性的扭曲和摧残,以及引发这种后果的欲望和原因。”

奥托·迪克斯不是现在经常被挂在嘴边的艺术家。他所经历的战争,他的作品中表现的场景,离我们充满娱乐新闻的美丽世界距离遥远。

1891年生于德国图林根州,后来进入德累斯顿工艺美术学院就读。一战爆发后,迪克斯与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中断学业主动报名参军,以极大的激情投身到了一战最前线。作为炮兵的迪克斯尽管幸存下来,但战场恐怖的经历和战后的遭遇,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梦魇,也成为他未来创作的不竭源泉。

在前线的三年,他创作了上百幅素描、水彩和水粉画。他先后作为机枪手和机枪队排长,在法国、佛兰德地区和俄国体验人间地狱般的重型武器战和沟壕战,并深受其苦。在积极履行士兵的种种职务之外——他受过伤、获过奖、被提拔为中士——面对战争的纷乱和摧残,他却还有惊人的力量和精力,利用每个战争空隙和休息的每一分钟画素描和水彩。

他大学时代的朋友奥托·格利贝尔描述,“有时候,战壕会从房屋废墟正中穿过。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在第二道战壕后面听到了手榴弹爆炸的声音,随后在那边的弹坑里看到了一个下级军官。他在那儿练习扔手榴弹。我吃惊地发现那是奥托·迪克斯。迪克斯邀请我一起去他那个机枪排的地下营。在那儿他就着电石灯的光给我看厚厚一大沓用粉笔、墨汁极速完成的画作,他在其中记录下了战争经历。居然有人能在战壕里完成这么多画作,这简直不可思议。”

战火纷飞中的作品

迪克斯战后选择铜版画作为主要艺术创作手段,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优秀版画传统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是出于他对客观现实的表达需要,多年以后他还回忆,“情况是这样——你没有察觉到。人年轻时一点都察觉不到,你的内心里已经有了这样的烙印。因为我多年以来,至少有十年都是做同一个梦,梦见我必须爬过一片房屋废墟,穿过我几乎无法穿过的沟壕。废墟在我的梦里不断延长……”

他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到了铜版蚀刻技术以后,就将全副精力投入了工作室。从1923年秋到1924年春,迪克斯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共计50幅的铜版作品《战争》系列。本次广东美术馆展出的铜版画,就是奥托·迪克斯在战后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战争场景中的人物,曾经是迪克斯的战友或敌手,在这里成了送死的炮灰。在画面中,他们或伤痕累累,或垂死挣扎,有的则在充满毒气的沟壕中拼死搏杀,《受轰炸的镜头》、《被炸弹摧毁的房子》都是对战争中平民遭遇的直接描述。《火柴贩子》是迪克斯反映战争残兵的作品。在技术上,迪克斯兼用了干刻和蚀刻两种手法,平直的线条和腐蚀的细节使画面产生了更强烈的穿透力。迪克斯在画面中表现了一个盘踞在街边的残兵,他的手臂和腿几乎都在战争中失去了,双目也已失明。他歪着脑袋,似乎正在听着路上行人的声音,而周围行人大步离开后的背影,表明了战后社会对战争伤员的冷漠。

《战争》系列完成意味着奥托·迪克斯版画创作的暂时结束。二战结束前他参加国民掷弹队,再次成为士兵,随后因此被关入法国监狱——他才重新开始制作版画,而此时他几乎只做石版画了。画中的主题由边缘群体转向肖像、孩童、动物、花草和大量宗教题材。1969年,迪克斯在博登湖附近不幸去世,被全世界公认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

本次展览由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院提供,并由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院、广东美术馆、歌德学院(中国)、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将持续至91日。其间还举办系列延伸活动,包括维尔纳·迈耶主讲的讲座《迪克斯和他的版画艺术》。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广东美术馆 战争 水彩 素描 铜版画 德国艺术家 二战经历 格平根 迪克斯 德累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