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基书法:道德为原本 知识极诚明
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许鸿基:学书法可以“养静 养正 养和”
“在面临众多矛盾的今天,提倡学习书法,不仅对传承这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有意义,也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许鸿基
生活在楼高车快的喧嚣都市,“浮躁”经常成为都市人精神状态的“标签”,书法能否帮助我们摆脱浮躁,平心静气?近日,就“书法和人生修养”的话题,记者与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许鸿基进行了对话。
记者:提起书法,一直都有“书如其人”之说,书法到底在哪些方面“如”人、能体现出书家的人格修养呢?
许鸿基:清代刘熙载总结为“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宋代苏东坡认为,识浅、见狭、学力不足,书不能尽妙。因此,书家注重书外功夫的修炼,人们也把学习书法作为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学书可以“养静、养正、养和”。
养静是修养的门槛,学习书法有助迈向人格的完善
记者:“养静、养正、养和”?平心静气确实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当代都市人最缺乏的。但提起“静”,我们往往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现在人的生活压力都那么大,该怎样去养呢?
许鸿基:学习书法需要身心和笔、墨、纸交会,临习碑帖和书法创作往往在避开喧嚣的安静环境下,心平气和地进行。
在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人心浮躁的今天,不少人的业余爱好选择了书法,以宁静洗涤躁动,对身心有益。一些性格好动、学习不够专注的少年,练习书法以后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更有恒心,成绩得到提高,这是某些书法特色小学的教学经验。以我浅见,养静是修养的门槛,学习书法有助迈向人格的完善。
“心正则笔正”,学习书法需要排除杂念,体端心正
记者:书法能养静是因为学书需要心平气和,“养正”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许鸿基:古人说:“心正则笔正”。学习书法需要排除杂念,体端心正。今天,毛笔已不是书写工具,学书者抄写的多是古典诗词歌赋,道德名联名言,接受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自作诗文的,以翰墨记录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心迹,既可以自励,也可以化人,为己、为社会增加正能量。
古代书家不乏忠臣义士,如唐代名臣颜真卿,为人忠正刚直,在“安史之乱”时英勇抗击叛军立下不朽功勋,在抵制李希烈谋反时宁死不屈,为维护国家统一而献出了生命。他不仅为后辈留下了楷书经典,也留下人书俱修的榜样。
书法家傅山曾告诫子孙:“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我们今天虽距唐朝年代久远,但学习颜真卿其人其书,精神上仍可达到“近朱者赤”。
习书者追求和谐之美,对养成平和性格不无帮助
记者:心境要平,所以养静;心迹须正,所以养正。“养和”是指性格的修养吗?
许鸿基:正是。人的性格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源于天生,二是后天修养。民国时期的大哲学家陈昌,称人的天性“刚柔殊禀”,或拘谨、或纵逸,或严峻、或温润,或矜持、或轻率……但后天的修养不在于放大其天性的奇突的一面,而在于取长补短,使性格趋于平衡和谐。我信服他的论断。中国书法是民族传统哲学的结晶,它的最高审美是中和,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书法的用笔讲轻重、方圆,线条讲长短、粗细、燥润,结体讲主次、避让、欹正,章法讲集散、断续,充满对立要素,考验书家的组织、配置能力。学习书法的过程,是实践中庸之道的过程。习书者追求书法的和谐之美,对养成平和性格不无帮助。
在面临众多矛盾的今天,提倡学习书法,不仅对传承这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有意义,也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吾佳